小学开始,我们都会对自己的闺蜜说:以后我/你结婚,找你/我做伴娘。只是时间渐渐扯开双方的联系,到真正结婚的时候,还能毫无顾忌地叫上对方参加婚礼的概率就像被时间稀释的酒,浓度越来越低。反而是交往时间越短的人,那句话说得越轻松。
由此推算,交往时间又合适,又不好拒绝的,首当其冲便是大学同学。而我,也在这算式下,第一次去了大学同学的婚礼。
故事的开端不是出行,而是出行前的邀约和各人的反应。
邀约也是一门技术,不是在朋友圈里广发群贴,众邀群雄就可以。这种做法往往会被不熟的人定义为居心不良,还是一个个选择分类再通知会更保险。
第一层,对自己真正交心且要好的朋友,自然是一句简单的:我结婚了,你要来哦!这部分人最轻松,因为数量稀少,废话不多,一个字就行:好!
第二层是被某种关系套住,不能不打招呼,但又不能太随意,一不小心就会触及敏感地带,将双方关系从表面的亲热拉入四目相对的尴尬境地。
试想,语气太肯定,若是对方不能来,岂不是让人家难堪;若是太正式,又会让人家觉得生分,或许一较劲就冷战。
这群人最难对付,不仅言语要小心,嘉宾名单还不敢随便写上去,随时都可能有“急事”发生不能来。
第三层就是可通知对象,但内心不希望出席的一类人。不通知,日后说起来肯定会是自己的错;通知又知道不会赴约,或者说又不希望赴约。其实这类人也好对付,一句:我结婚了就可以,嘉宾名单也就不用预留。
不过,到最后会发现,真正会来的还是第一层关系的人!
故事到这里,讽刺与无奈的部分就该结束了。接下来是婚礼,一种充满感动与欢乐的仪式。
刚好前几天看一部韩剧,里面讲到结婚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哭”,跟剧中女主一样豪放的我其实不太懂,为什么结婚时父母会哭,只是走形式,又不是分别。
回忆家乡,一有人结婚,母亲都会跑去看父母哭送女儿出嫁。一向在外人面前显得高冷的我,实在不明白到底哪里催人泪下。
可就是这么高冷的我,伴随“Beautiful Night”的缓缓旋律,看到新娘父亲把女儿的手放到新郎手上,抹泪走下台的那一瞬间,我哭了。
其实嫁女儿真的是一种分别,以后再回家,就是客人,所以结婚前一晚,新娘母亲大多都想陪着自己的女儿睡,而且多数情况下,都会失眠,第二天一早带着红肿的眼睛开始操办一切。
或许,平时会觉得与父母没有像别人家那样亲密,甚至有时赌气觉得父母并没有自己期望中那么爱自己。但是我错了,天底下正常的父母都是深爱着自己的子女,只是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
不管何种表达方式,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大家的心态都会一样,表现也会一样,眼泪便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当女主在门外听到自己的母亲对新郎说出要让自己女儿继续写作的事时,才明白这份爱藏得那么深沉,才会哭到停不下来。
想到这里,倒是害怕某一天自己婚礼的到来,害怕哭到不成人形,害怕从此再也没有归属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