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时无刻不在与人沟通,在家里,在单位,在路上,这已经成为当下最普遍的行为之一,但是你真的会与人沟通吗?我们有没有觉得,在和一些人说话的时候特别舒服,而也总有些人,说话的时候总有让自己堵得发慌的感觉。
作为被沟通者,当我们觉得舒服的时候,我们就认为沟通是有效的;反之,我们总是很难继续进行谈话,也总觉得对方get不到自己的点,往往此类沟通,不但无效,更会破坏两人之间的好感,那怎样的沟通算是有效的呢?作为沟通者,应该怎么做呢?
少说多听
很多情况下,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积极地响应着对方,而且总以为自己的这种响应,能给对方带来积极地影响。实则不然,往往在说的多听的少的情况下,对方感受到的是一种被教育,可有时对方只是需要倾诉,而不是被指指点点。
A和B是两个不错的同事,今天A一脸愁容的走进办公室,平日里光鲜的外表也荡然无存,红肿的双眼明显是哭过,B一推椅子来到A身边,非常关心的问A今天怎么了,A说“和男友吵架闹分手……”,还没等A说完,B就接过话题:
“我跟你说,这都不叫事,好男人还不有的是,而且吧,这男的你也不能……”巴拉巴拉一大堆,在B看来,沟通是有效的,但其实忽视了A的实际感受,从A看来,这次沟通非但无效,还加重了自己的委屈,因为无处发泄嘛。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不要急于过早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一,过多发表观点会让对方感到不被尊重;第二,对方想要抒发的情感无处宣泄。所以此时,我们只要安静的听即可,还要给予适当的回应,问问对方感受啊之类的。
理解关注
其实,往往我们急于发表自己观点,就是因为觉得自己看透了,觉得自己是过来人,所以表示理解,急于向对方传授,在自己理解下的解决办法。但实际上,我们忽视了一个很普遍的既定准则,天底下哪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存在?
如果没有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又怎会有完全一样的感受,或是完全一样的经历呢?如果不是完全一样的感受和经历,你所谓的理解,又谈何有用?
B关心的问道:“那到底是为了什么事呢?”A擦了擦眼泪,委屈的说道:“还能为了什么,不就是他想看我的手机,我没让!”“这都不叫事,我给你说,我也是过来人,这都太平常了。”B表示理解的说道。
其实此时,对于A来说,已经没法继续往下说了,因为要说的对方都知道,而自己的话还没说出来,憋得难受,至此,这场沟通绝对是无效的。
前面讲到,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所以B所忽视的,就是自己曾经的经历,是否和A相似,如果相似,两人的感受是否一样,个人的承受能力是否相同,事件的背景是否相似,说话的口气是否吻合等等。
在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下,所带来的影响是决然不同的,而对个人造成的伤害更是不同的。在此种沟通下,我们往往缺乏的是理解与关注。
首先,关注点跑偏了,你整个精力已经不在眼前这个倾诉者身上,而是在自己身上。是因为自己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所以才引发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其次,我们所谓的理解,只是自己以为的理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第一,保持专注。认真听对方讲,能让对方迅速情绪带入,便于情感抒发;第二,听到认同的观点,要给予反馈,比如点头,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正在被关注;第三,当意见不同时,不要急于反驳,而是以对方为主角,适当提问引入问题。
“哦,那你向他表达了这些看法之后,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觉得还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呢?”不要说教,而要引导,让对方去反思,去思考,从自身的行为认知去理解,这样,不但会让对方感到放松,更会让事件本身的主人公积极思考。
当面对别人的倾诉时,一定要少说多听,并给予恰当的积极地回应,一来可以帮助对方缓解情绪,二来也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而且在倾诉的同时,确保沟通的中心一直是对方,而不要喧宾夺主,更多的是保持对对方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