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强好胜到底好不好?输赢真的那么重要吗?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那些过分执念的人往往结局很惨,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甚至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些是否就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那就是不要太过求胜,而是以平常心对待结果,放下执念,方能不被欲望迷惑心智。
其实求胜心真的人人都有,很难做到完全佛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赢家,所以应该所有人都尝到过胜利和失败的滋味,胜利的滋味让人感到愉悦和自豪,相反失败让人感到沮丧和不甘心,真正意义上来说,争强好胜是动物的本能,这本身没有什么错,关键在于你在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的心智,如果能很好的理解和分析失败背后的真相以及失败后它给你带来的更大驱动力,而不是沉浸在失败的那种痛苦滋味里无法自拔甚至怀疑自己的全部,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根源。
前两天看到一个妈妈咨询一位老师说她家里用奖罚分明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刚开始我觉得这没错,孩子确实会为了获得某个奖励然后听从别人的指示,如果这个指示是好的引导,我觉得没什么不好的,但是妈妈反映说孩子非常在意结果,表现为输不起,石头剪刀布输了就要耍赖重新来过,下棋输了很不开心就要重新来过直到赢为止,因为只要做得好就会有奖励,做得不好就会收回原有的奖励(奖励比如是一颗五角星贴纸),所以非常经不起收回奖励,一旦要收回奖励就会生气甚至不愿意再配合这个规则。
首先孩子在乎输赢并没有错,哪怕没有奖励,我想孩子也是能感知到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的,关键是有一点非常重要,家长和孩子是否能正确的看待失败,如果输了不但沮丧还会受到惩罚,我想只会雪上加霜,他当然非常害怕输掉,也不愿意输掉。我们要引导他看到的是输背后带给我们更加正面的东西,比如输了会得到另外一种星星贴纸(甚至比赢的贴纸更大更闪亮图案更有趣),等孩子更有理解力的时候,甚至给他讲挫折后获得更大收获的相关内容的故事,让他理解到甚至实践到失败后才是真正成长的开始,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引导和教育。
我们身为父母很多东西会借鉴别人经验,只是觉得这样可能是对的也就在实施了并且真的有所获益,但是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我们不想要的结果,这些结果需要我们去深思,到底是方法错了还是我们使用的不得当,导致出现了一些原本没有想到会出现的新的现象,如果你直接了当的否定了这种奖罚分明的教育那么必然会失去了“奖”这个鼓励和奖励所带来的好的引导作用的一面,如果能更深入的思考下去,我想应该留下来“奖”的一面,然后更重视“罚”的那面,要罚的到底是什么?一定不应该是输了就要罚,而应该是非常不好的习惯要纠正和引导的时候需要罚一下或者仅仅只是得不到奖励(得不到奖励在相对奖励的层面来说其实就是罚)。
继续思考下去,在引导好的习惯和纠正不好的习惯的时候可以使用奖罚制度,而且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但是输赢是否适合奖罚制度呢?试想一下,赢本身就已经自带光环了,而输心里自然不好受,那么自带光环的情况下学校老师还广而告之并且表彰奖励,给予了无限光辉,然而输呢,不但心里难受还被告诉家长甚至受到惩罚,内心深处不但挫败甚至还会恐惧,加重了输带来的负面影响,我想这才是真正输不起的原因。所以输不应该被惩罚而是应该更好的去疏导和保护,要知道在生命竭尽之前任何时候都不是终点,你可能这次失意了但还有下次机会,你可能这里输了但在那里你却赢了,慢慢的有一个现象你会发现,那些学校里成绩差或者一般的人出来社会不一定就比学习成绩好的人活的差。所以能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输才是关键。暂时的事情真的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做你喜欢的事擅长的事并持续一点点把它做好。这个需要过程,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就理解输的意义,要求他就得输得起,输不起就好像特没用一样。正确看待输也是我们大人首先该学会的,才能对孩子起到好的引导。
想起L跟我讲的话,如果你回头发现自己过去就是个傻逼的时候也就是你进步的时刻,而这个频率越高时间越近那么你的进步就越快,不断的否定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承认犯错和面对失败是勇气更是智慧。
2018-7-21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