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北宋初年的某一天,在洛阳城的大街上来了一位身背柳条筐卖草药的人。
人们都觉得他是个山野村夫,但谁能料到他却是一个晓古今、能诗文的大文人。他走在街上十分引人注目,于是有位热心于闲事的官员,便悄悄地把这事报告给了朝廷。
消息传到宋太宗的耳朵里,他也觉得这个卖草药的人有些奇异,就命人把他带到了皇宫中的勤政殿,宋太宗亲自与他海阔天空、古往今来地大谈了一番。也真别说,这人是对答如流,侃侃而谈。
这使宋太宗十分高兴,便赐给这人一个进士,命他做了国子监的博士。真是时来运转,就此,这个卖草药的人成了朝廷的官员。
人们都打听这个“奇异之人”的姓名,原来他姓潘名阆字逍遥,是河北大名县人。这位潘阆生性狂放飘逸,不愿受他人的约束,所以经常走南闯北。
潘阆自称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到名山大川中去览胜探幽。并说自己入山采药时曾拜会过仙人,至于说到写诗填词的本领就是由仙人传授给他的。
如今,潘阆被宋太宗赐了进士,成为朝廷的命官,出门有车马,入室有仆人,吃穿用度自然不用去愁,但也有令他不舒畅的事情,那就是官场不但规矩多,而且事事处处都要小心行事,说不定有时一句话、一个眼神就把谁得罪了,这使他万分地不自在。
尽管他时时加着小心,可是,有一天,还是由于办公不慎,受到别人的牵连,要依法受罚。
当他听说公差要带走自己去受罚,便先逃了出去,跑到中条山中躲了起来。他东躲西藏,日子过得很不安定,可又有什么法子呢?时间一久,他也有些不在乎了。
一天风声不那么紧了,他到山中的一座古庙中游玩,此时他诗兴大发,便在古庙的钟楼上题下了一首诗。突然,背后传来一声“阿弥陀佛”,把他吓了一跳,回头看时,背后站着一位老和尚。
原来这老和尚是庙中看门的见到有人来,又觉得来人行迹可疑,就上前来查问。潘阆此时猛地想到,自己是避祸来到这里,不敢说出真实身份,便支吾几句,悄悄地走掉了时间一年年地过去了、人们渐渐地把他遗忘了,人们也不知道他的死活。几年中,他可受尽了苦遭够了罪,再也不想过这种担惊受怕的逃亡生活,于是便走出深山老林,向朝廷自首去了。
朝廷看到潘阆有悔过自新的表现,又很欣赏他的这种自首行为,也就没有再对他追究,更没有让他去坐牢,而只是把他派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做官了。
过了没有多久,宋真宗继位后,更是不计前嫌,不但赦潘阆无罪,还派他到滁州做了参军。人们都知道,这参军是州府里有级别而无职权的散官。潘阆过去一个卖草药的人,现在能在州府里混上一官半职已经是非常可以的了,但是这几年的坎坷经历使他非常怀念早年那种遨游天下无拘束、放怀湖山任了仕途的艰险。那时候,他走过许许多多地方,但最使他难忘、让他留连忘返的还是杭州。于是,在美好的回忆中,他创作出一首首赞美杭州美好风光的词作。他在《酒泉子》这首词中写道:个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
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竹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这首的最后一句点出全词的中心思想,“思入水云寒”。细细品来,潘阆是想要躲进湖上的云雾之中,去过那种虽然清贫但却没有欺诈的清静日子。其实,他就是想辞官隐居去了。但是,此时此地对于他来说,这只是想想而已,他并没有真去隐居。因为他背上还有一个想继续升官发财的包袱,说说容易,要丢掉也真是有些舍不得。词是写了,该想的也都想了。
最后,他还是要做他的官,因为自己追求仕途上的进取也好多年了,一旦真丢掉,前功尽弃,也是很可惜的。说到这首《酒泉子》词,潘阆不过是想借它自我安慰一下而已。他在词中用“思”字,而不用发誓之类的字眼,便反映出了他的这种心态。如果不是这样,他又何必去当那个小小的“参军”呢?说来在当时,具有潘阆这种想法的还是大有人在的。当大文豪苏东坡读到潘阆的这首《酒泉子》,便亲自将它抄写在厅堂的屏风上,时不时地便读上一读;钱希白读了这首《酒泉子》,亲自抄在了玉堂的后墙壁上,每天细细地品味;诗人石曼卿读了这首《酒泉子》,则请来绘画高手,把词中的意境画了出来。
《酒泉子》使潘有了名气,可是谁也不知道潘阆的秘密。原来,当初潘阆在洛阳大街上卖草药,竟是他有意设下的一个大圈套。那时候,读书人想要进入仕途,走升官发财的这条路,就得去考进士。但是,读书人天下有的是,可又有几个人能考中进士呢?
于是,潘阆这个既没有关系又怕考试但还非常想当官的人,就想出了街头卖草药的瞒天过海之计。他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演出了那幕好戏。官虽然当上了,艰辛也尝够了。但谁还能记住这些呢?倒是那首《酒泉子》流传了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