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抗日的影视作品看多了,又过早的深入人心,以至于每次翻开日本小说,都需要一小段的内心转变:原来日本人写的文章可以这么柔软啊。
海边理发店其实是本书的几个故事之一,也是我觉得细节处理最好的一篇。一个开在海边的理发店,能有多少人光顾呢,光是开头就很惹人好奇了。故事讲的是分开多年的儿子,在结婚前鼓起勇气去见一见在海边开理发店的父亲。父亲明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却也没点破,而是在慢慢的理发过程中,把自己一生的家事,坎坷起伏的经历,对成败的感悟,像普通的健谈的理发师和顾客聊天一样,说给自己的儿子听。一种默契--他不用问,他只管听,就这样达成了。
在我看来这位剃头匠父亲是在对主告白和总结自己的一生,然而作者另辟蹊径的采用父为子理发的巧妙方式。细细读下去,一路伏笔,双关语,精妙极了。儿子进了理发店,父亲就开启了理发师健谈模式,儿子被问到喜欢现在播放的音乐吗?他第一次主动和他说话,声音竟有些嘶哑。长时间没说话,一开口也容易发声嘶哑,但这里更是儿子激动的内心造成的。
理发时你有没有留意过从镜子中看时钟?时间是反的。儿子在理发时看到镜中的挂钟,明明呆了很久了,但镜中的时针却在逆向转动,随着父亲的回忆,仿佛时间在倒流。
父亲发现这个顾客的发旋长在很特殊的位置,还追问后脑勺的伤口是不是小时候摔的。他分明已经认定这是他的儿子了。但仍然没点破,而是继续问他的母亲是否健在。
儿子也简明扼要回答,嗯。并简单的交代了一句:因为下周要办婚礼,想在婚礼前好好剪一次头发,而不是像平时去美发店随便弄弄。但绝口不提自己的母亲多么不愿提起父亲,不愿透露父亲的下落。
儿子理发后走了,父亲叫住他:请问,能让我再看一看您的脸吗?不不,我就是怕额发没理好。
他们如此默契的互相不点破,不想让对方面对真相而难过,只想让对方知道想知道的那些,这就足以?再一想,点破了又能如何?也许这样平静的交流才最能把内心的话全都说给对方听。
那么心中还存着另一个疑虑,父亲是何时知道的,是在摸到了那个特殊的发旋吗?忍不住一路回翻,翻到开头,却收获了另外的线索:
儿子进店前,看到理发店门口立着一架被人遗忘的秋千。
进店后,坐在椅子上,父亲给他罩上罩衣。让别人给自己穿衣服,而且是年长很多人,我感觉仿佛变成了小孩子,有些惶恐。
再翻回文章最末:
父亲询问了后脑勺的伤,说自己的儿子曾在河滩的公园里玩秋千摔破了头。于是买了架秋千装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现在理发店里的那个破秋千,就是从东京的家里搬来的。
到最后父亲完成了全套流程,解开罩衣的搭扣。我本想自己脱,但他太熟练,动作比我快,霎那间,我又变成小孩子,看着他轻而易举的为了我脱去罩衣。
多么柔软又缜密的文字啊,互相牵扯,牵成线,织成网,浓浓密密的情,酸酸的忧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