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篇
将独立完整的计算机通过一定的手段链接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
五大功能
- 数据通信
- 资源共享
- 分布式处理(各自承担一部分工作)Hadoop
- 提高可靠性
- 负载均衡
组成
硬件:
软件:
协议:
工作方式
核心部分:server
边缘部分:user
功能组成
通信子网:承载介质 + 协议
资源子网:实现
分类
按照范围
广域(WAN):Wide
城域(MAN):Metropolitan 好鸡儿难读……
局域(LAN):Local
个人区域(PAN):Personal
ps:处理器之间距离小于1m,或许叫多处理器系统更合适
按照传输技术
广播式:信号辐射
点对点:拨号呼叫
按照拓扑结构
星型:路由式
优点:便与管理。
缺点:中央机子成本高、故障之后整个网络瘫痪。
总线型:网线式
优点:简单粗暴。
缺点:高负载时效率惨不忍睹,其中一台主机GG,这台机子后面网络也就GG了。
环型:串联电路式
优点:节俭持家、传输速度也快。
缺点: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仍然在。
网状型:备胎式
优点:每个节点都有至少两条路径,降低故障造成的灾难。
缺点:备胎不要钱啊,设计组装还麻烦。
ps:我们用的广域网就是这种结构,真香~
AI型:自创名词😜,就是把上面4种的大杂烩,按需求组装一起
优点:集百家之长。
缺点:集百家之复杂…… 交给电脑做去吧。
按照使用者
公用网:
专用网:有自己的专用网是真的好,就是家境贫寒。
按照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
使用单独的线路传输
优点:类似座机网络。数据直接送达,延时小。
缺点:线路利用率低、不便于差错控制。
报文交换
将报文(在数据上加上了源地址,目标地址,检验码等等)发送给所有的相邻节点直到到达目的地。
优点:方便一对多或多对一的传输、并且便于实现差错管理
缺点:资源开销太大了(数据中还多了点“盐”)。并且增加了缓冲时延
ps:每个报文都可以单独选择传送路径,并且报文要全部接收才会进行下一轮转发
分组交换:(包交换网络)
也是报文交换,不过报文不一样。包交换将数据切分为多个快,封装成多个小报文
优点:包小了,延时小、缓冲区也方便管理
缺点:整体的报文增大了。校验算法也复杂了(需要将分块的数据合并)
标准化(协议)
法定OSI
事实标准TCP/IP
RFC 请求评论(因特网标准)
四大组织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ITU:国际电信联盟
IEEE:国际电子工程师协会。802.x就是他们捣鼓出来的
IETF: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性能指标
速率:bit/s
数据在介质中传输速度(目前都是电磁波理论极限光速)
ps:都
9102
了,不要bit
和byte
傻傻分不清楚啦。
带宽:bit/s(Hz)
最大传输速率,原指线路中信号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的差值
吞吐量:bit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口的数据量
时延
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排队时延 + 处理时延
发送时延
数据发送从第一个比特进入链路开始到最后一个比特进入链路的时间差
发送时延 = 数据长度/信道宽度
传播
顾名思义,单bit数据传播要的时间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介质传播速度
排队
多组数据传输到另一端时需要将数据放入缓冲中等待上一组数据处理完毕
处理时延
拿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完整校验、查找路径等等操作要的时间
时延带宽积:(链路容量)
时延带宽积 = 时延 x 带宽
往返时延:RTT
俗称:延迟
RTT = 来回发送时延之和 (+ 处理时间)后者几乎不计
利用率
1. 信道(时间利用率)
2. 网络(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