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尽管天赋相同,成功的还是他们

尽管天赋相同,成功的还是他们

作者: 五爷的阅历声色 | 来源:发表于2016-12-08 02:22 被阅读34次

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可见,他根本不相信天才这回事,只是比别人更努力罢了。

乍一看,这句话带有浓浓的鸡汤味——努力就能成才。难道不应该与天赋有关吗?

这和我们习惯的认知明显有冲突。

因为,我们在各行各业里看到非同凡响的人物时,往往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人生来就比别人优秀。

通常还会送上两句带有复杂情感的话:“他真的很有天赋”,“她就是个天才”

那么,他们到底因为什么而杰出呢?

尽管天赋相同,成功的还是他们

今天,我和大家讲的这本书《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为我们深入的研究了这个问题。并且用实实在在的案例打破了我们的习惯认知,并为我们证明——天才的确和天赋无关...而是练出来的。

比如,我们熟知的音乐“天才”莫扎特,这哥们到底有多神呢?

6岁时开始作曲,8岁时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1岁时写出一部宗教剧和几部键盘乐协奏曲,12岁时创作了一部歌剧。

看着够猛的吧。

这还没完呢。6岁时,坐在凳子上脚都够不到地,手勉强可以触摸到键盘的时候,便随父亲,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一度成为当时人们舞台上的一大看点。

这个成绩放在今天可能算不了什么,电视上,网络上,各种“小神童”随处可见。

可是在18世纪的欧洲,人们从来没有对这么小的孩子进行过训练,让他能演奏小提琴和键盘乐器。所以,当时的人们,根本没见过这么小年纪就会如此多乐器的“神童”。感到吃惊也就不奇怪了。

那他为何会如此“牛X”呢?

这就必须讲讲他的父亲了。

莫扎特的父亲,是个具有中等天赋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为了使孩子成为他一直渴望成为的音乐家,他专门写了一本,如何教年幼孩子学习音乐的书,并先在莫扎特的姐姐身上测试效果。

因此,莫扎特在4岁之前便开始接受父亲的“专业训练”。为了他更好的练习,父亲甚至辞去工作,全职来教他。据说,训练的强度之大和时间之长,是现在的很多杰出孩子也无法相比的。

至于,他小小年纪就会作曲,其实是有些言过其实的。莫扎特早期所作的曲子,据说,实际上是由他父亲一手写出来的。

所以,这个所谓的天才实际上是被父亲一手训练出来的。

这里还有个更好玩的例子,

说的是加拿大冰球选手马里奥·拉缪(Mario Lemieux),他被称为史上最杰出的冰球运动员。

据他的母亲说,

他一到冰上,就像鱼儿游到了水中那么欢快;他刚开始学滑冰,就好像天生会滑似的,胜过那些已经滑了好多年的、比他年龄更大的孩子,等等。

听完这些故事,人们便断言,马里奥显然是生来就具备卓越天赋的人。

事实是怎样的呢?

原来,这哥们一家子人,都热爱冰球运动,马里奥刚会走路,他两个哥哥就带着他滑冰和打冰球。后来他父亲还在他家的院子里给他们建了一个溜冰场,让他们练习冰球。

还有更狠的,父母为了鼓励他们勤加练习,直接把冰场延伸到房子里的,前廊、餐厅、客厅的地板上,以便他们在晚上也能练习。怕冰融化了,就直接把门打开,让冷空气往房子里灌。

所以,他们兄弟几个每天就可以在家里的各个房间滑来滑去。

这些证据都是为了表明,马里奥也好,莫扎特也好,都是经过了大量的刻苦训练,才被人们注意到他拥有“天生的”才华。

那么,我们在这里讲到的刻苦训练,要刻苦到怎样的程度呢?为了大家有感受,可以列一组真实数据,大家自行脑补一下:

18岁之前,世界上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
20岁之前,世界上杰出的芭蕾舞演员,练习时间平均超过10万个小时;
据调研,几乎没有人能够不经过10年刻苦研究,成为世界级的大师棋手。

你看到了,没有无数小时的刻苦练习,谁也培养不出杰出的能力。

因此,经过多年对各行业杰出人物的潜心研究,本书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对于天赋和天才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尽管天赋可能在那些刚刚开始学习某项新技能或能力的人身上发挥着影响,影响着他们的表现。但是,在那些致力于发展某项技能的人之中,究竟谁是最杰出的人物,练习的程度及有效性则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段话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信息:

1、承认,人和人存在一定天赋上的差距;
2、最终能不能成为赢家(杰出的人),和天赋关系不大,而是“正确练习”的结果。

我想,这个答案一定会让很多人激动不已,欢呼雀跃——不用再为自己的“智商”着(zhuo)急了。

当然,更多人也不能再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出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了。

那什么才是‘正确练习’呢?

是不是像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所说的,时间的叠加,不断的重复呢?

当然不是。

“正确练习”需要有目的、好导师、找反馈…

我们今天主要来讲讲,什么是有目的的练习:

1、明确的目标

拿“读书”来举例,很多人想提升读书的速度,通常只是漫无目的,大量重复的读,但这种方法是不会有效果的。

假如你每次拿起书,告诉自己,30分钟读完100页;下一次,30分钟读120页。练习就会有效很多。

练飞镖也是同样的道理,一通乱飞,远不如照着一个点飞的练习效果更好。

所以,练习时,不能只是漫无目的地重复同样的动作,而不制订提高与进步的清晰目标。

2、专注

获得过12枚奥运会金牌的,美国游泳运动员娜塔莉·考芙林(Natalie Coughlin)回忆说,她早年参加训练时大部分时间躺在游泳圈上,幻想着自己摘金夺银的情形。因此,进步非常缓慢。

而一次小的比赛,忽然让她意识到,躺在游泳圈上幻想,完全是浪费训练机会。

从那以后,练习时,她不再让自己走神,而是专注于自己的训练方法,使每次划水都尽可能接近完美,并准确地推测在“完美”划水的时候,身体是怎样的感觉。

这种一次又一次不断地累积,直到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卓越,并且养成习惯的专注练习,最终让她的游泳水平突飞猛进。成为一名出色的游泳运动员。

由此可见,专注练习的重要性。

还有个案例更有意思,

说,10多年前,瑞典一些研究人员对两组唱歌训练课的学员进行调研,他们都至少有了半年的训练经历,不同的是,一组是专业歌手,一组是业余歌手。

研究人员问他们,上课后的感觉如何?

业余歌手报告说,他们在上完课后感到格外欢欣鼓舞;

而专业歌手则表示,没有任何的乐趣可言。

原来,这种不同的感受,源于他们对待训练课的不同态度。

对业余歌手来讲,在课堂上,他们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歌声表达关爱,并且感受唱歌时的那种纯粹的愉悦。

而对专业歌手来讲,在课堂上,他们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声音技巧、呼吸控制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这样的专注,没有乐趣可言。

这个案例让我想到,钱文忠讲过的一段话,

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你看到了,无论做什么,如果你只为了好玩,而不懂得投入,你可能不会进步。

3、及时反馈

就是说,你在练习过程中需要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为什么会有这些不足。

拿练习演讲来说,如果没有“观众”,最好的办法是录视频。你反过来看视频的过程,就是收到反馈的过程,这样你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哪里,以便下一次练习时纠正。

总之,反馈可以令你清晰的知道与目标的差距。

4、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比如,你从十几岁就开始练习钢琴,等到30年过去了,你还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可能,在那段时间里,你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练习”,但你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

同样的,你骑自行车20年,可谓,练习了无数小时,但你一定不会竞技选手的精彩动作,比如,骑车越过障碍。

所以,想持续进步,就不要让自己太舒服,适时的逼一逼自己是很有必要的。

今天,我们先学习到这里,但需要讲清楚的是,“正确练习”远远不止讲到的这些。比如,还有,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找导师等。

必须在这里重复的是,永远不要相信“天赋”会对你的成就起决定性作用,天才都是练出来的。

【参考书目】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作者:[美] 安德斯·艾利克森

   [美]罗伯特·普尔

译者:王正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尽管天赋相同,成功的还是他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bj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