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借班上了一次课,因前段时间在准十中的示范课没有课堂实录,课题组需要课堂实录,不得已只能重新上一次。今天所用的班级是初三9班,这个班因学生思维活跃,又肯钻研,所以被认为是全年级最好的班级。
在这样的班级上课,无形中有一定压力,所以,需要课前多做准备,昨天给学生下发了上课用的导学单和助读资料,想让孩子们提前熟知课堂上研讨的问题,只是,临近放假,期末考试在即,学生们太过忙碌,课堂上研讨的内容孩子们并不熟知。
在不熟悉的情况下,进行教学,预设的效果和实际情况还是有所偏差。每一个教学环节多少受到了延误,一开始上课,我就发现自己在语言组织上真是欠缺,提一个问题,总是结结巴巴,表述不明。
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整合阅读,走进贬谪之人的内心世界,主题是生命的自我救赎。近年来,南方的语文教学已经走进大语文世界。单篇阅读太过于琐碎,把同类型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文本内容,更全面的解读作者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故此,我把九年级上册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以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定风波》放在一起阅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读文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排遣寂寞的方式,深入体会几位作者面对人生逆境时的达观态度,努力将学生和作者的精神世界打通,学习文人墨客直面人生困境时的勇气和担当,以此去认识自己,培养自己在面对挫折困难时,敢于冲破束缚,勇于面对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开展的不是很好,总感觉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中,也没有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正是因为,学生对几位作者经历的困境和劫难没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以至于他们对作者的内心世界,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和理解,所以,在需要思维扩展的过程中,学生们想到的只是表面形态,所呈现的答案相对单一,简单。相较于在十中讲授的公开课,这节课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氛围,很遗憾!
由此,我想,任何一节课,在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必须要深入细致的预想各种情形,今天在跑步过程中,听樊登读书中《解码青春期》,里面谈到,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作为父母我们要提前预想孩子在青春期会出现哪些问题,假如遇到问题改怎么办,而不是一开始,就给孩子定目标,进入青春期该怎么做,不要总想要什么结果,而是在过程中思考,到底用什么方式去引导和代入,才是最为重要的解决方式,父母教育帮扶孩子是这样,其实,教学又何尝不是呢。
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着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殊不知,在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环节设计,学情分析,问题优化,过渡衔接,语言组织,创新体验等一些具体的因素,所以,这一节课,环节的铺排,因学情不一,效果也不一,好在最后落实写作的环节,孩子们还是很有思想的,他们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人说,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毫无意义的,我却认为做任何事,只要过程做的扎实,细致,尽管结果不尽人意,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时间是最公平的,我们需要做的,只管付出和努力,剩下的就交给时间,自会有想要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