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深厚底蕴打造诗意课堂 ——“文意兼得 多元读写”模式课例《伯牙绝

深厚底蕴打造诗意课堂 ——“文意兼得 多元读写”模式课例《伯牙绝

作者: 月朗风清_35ff | 来源:发表于2017-09-22 10:46 被阅读0次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本周两次聆听解老师的《伯牙绝弦》,一直被感动着。感谢解燕燕老师今天给我们演绎的这堂课,在老师深厚文化底蕴的包容下,在一个又一个美好情境的创设中,课堂上始终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充满诗意与灵动的气息。

    结合工作室的“ 文意兼得  多元读写”模式一起交流对本节课的看法。模式教学流程为四环节:1.多元导入,揭示课题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3.品读句段,领悟方法4.总结提升,实践拓展。

    本课第一环节,设计知识树导入根据学科特点,绘制单元及每课知识树,探索知识树绘制方式、方法及呈现时机。知识树的导入以单元起始课或复习课使用效果最佳。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通过前置性检测卡的预习和教师的指导,师生一起交流了“绝”字的意思,对伯牙和钟子期的初步了解,并对古文大意有了了解。圆满的完成了课前预习的四项要求,分别是学生字、解词语、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搜集资料。

    第三环节品读句段,领悟方法。

    从三个内容谈起,

    一是读写结合点的合理安排,

    二是文本拓展的别样精彩,

    三是文本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是表达方法的巧妙渗透。

    (一)读写结合点的合理安排

    读写结合是以阅读为基础,在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笔表达,使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

    解老师让学生在感悟大意的同时,不忘结合文本,找准切入点,进行语言训练,并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共进行了3处成功的读写结合训练:

    第一处,当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教师播放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我仿佛看到了(      )的泰山。

    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教师播放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

    第二处,老师当伯牙,你们来当子期,请听我弹上一曲,看哪位善听的子期能听懂我的琴音,并发出由衷的赞叹!我志在徐徐的清风,你钟子期曰在学习卡上写一写。

    结合“皎皎明月”“清风徐徐”等AABC,充分想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

    第三处,这就是钟子期的墓碑,这是高山流水纪念园,如果有一天你来到这里你会想起两个人,如果有一天你来到这里……漫步在园里你会思绪万千……

    读写结合策略主要有舍词激趣、比较揣摩、想象填补等方法。解老师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想象填补的方法,篇中寻机,关注文章的跳脱处、关注内容的省略处、关注人物描写的隐匿处……寻找语言的生长点,实现了读写互促。

    (二)文本拓展的别样精彩

    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所谓“拓展”,就是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适当的拓展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可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

    解老师的课堂拓展内容的呈现也富有诗意,在知音这条线的引领下,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叙述,千百年前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学生心田。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共有以下几处:

    1.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

    2.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志向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3.伯牙与钟子期初见所说:“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列子汤问》

    4.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

    5.这就是钟子期的墓碑,这是高山流水纪念园,如果有一天你来到这里你会想起两个人,如果有一天你来到这里……漫步在园里你会思绪万千……

    6.伯牙跟子期这个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着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这个故事发生在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五百多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呀,两千多年后的明代,人们又在小说中传颂着这个千古佳话。

    (三)文本内涵的深入挖掘

    如果说,巧妙的拓展让文本变得宽泛、广博,那么,深入的理解就让文本变得深厚、有底蕴。教学中,解老师抓住知音为主线,对“念”、“志”、“心”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如“志”的理解,教师这样设计:“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这位名满天下的琴师倾注在琴声里的什么?(心声)这样看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只是伯牙的琴声吧?他也道出了伯牙内心的什么?生:也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如“心”的理解,教师这样设计:古书《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善哉善哉”好呀好呀,先生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听到我的志向我的情怀,和我心里所想的(生:一模一样)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那就是生:心有灵犀。

    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哪!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什么?生:知音。

    每一步的设计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一步都促进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同发展。

    (四)表达方法的巧妙渗透

    “多元读写 文意兼得”模式中在第三环节中设计了合作探究,领悟方法的小环节。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一直是学习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小到一句话,大到整篇课文的表达方法都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细细体会,慢慢掌握表情达意的方法。

    古文教学,解老师也不忘对孩子们进行表达方法的点悟,虽是短短几句话,却仍以知音为线,将古文的语言美感巧妙地渗透给了学生们。

    老师这样设计:

    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个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这样的形式就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诉说。是呀,你看写得多妙啊!一唱一和,仿佛让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呀,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第四环节总结提升,实践拓展。

    教师设计当堂检测试题,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了课后习题、练习册的习题、生活习题、单元测试题的重复出现,作到精练,有趣,实用,实现五项作业的有机整合。这样,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检测中巩固练习,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技巧与方法。课堂才能真正的实现高效。

    课堂的精彩源于解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它也源于老师对于语文的满腔热情,源于老师充满魅力的才气,而这又是老师所具有的。正源于此,本节课堂那浓浓的语文味,那份诗意与灵动,一定会余音袅袅,长久地与学生的心灵共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厚底蕴打造诗意课堂 ——“文意兼得 多元读写”模式课例《伯牙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gx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