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书就是一盏灯。有这个想法,非止一日。
2018年第5期《世界文学》到手的时候,正是黄叶飘零的秋末,眼里眼外,葱茏的世界正一片喧嚣,丰收与肃杀相向而行,果实与衰败同时呈现,让人们一时心里五味杂陈。
这就是秋啊,自古就有悲愁者,就有赞秋者,各执其理。其实,各有道理,因为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常态,又有哪一个季节,是纯然一种色调,一种状态呢。
其实,相比大自然,发生在人们思想上的迷惑,才是最致命的。要想不太糊涂地活着,破解思想意识之扣,最好的办法,只有读书。
如何看待当前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文木老师《战略学札记》中,明确指出:一个大国不能同时对抗两个大国,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许多历史和现实。
如何对待当前的毛泽东热?文木老师在文章中也说得明白: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难道这不是一盏盏照亮亮你思想迷雾的灯火吗?
然而说到《世界文学》,来到我手里的时候,自然是崭新的,带着新鲜的墨香。翻开书页,无疑我是第一个坐沙发的,手指摩挲上去,犹如触碰到新犁开的土地,不,是新播种的土地,这一篇篇文章,就是一畦畦、一拢拢的苗圃,而这组成文章的元素——字,就是这一棵棵的苗。
有时候,我会喜欢倒着书,从书的结尾部分向前读。这一期的《世界文学》最后几篇文章,照例是爱书者的园地,有田耳先生的《我的“天书”之癖》,有小海先生的《胡安。鲁尔福,源头性的作家》。
恰恰,这两位大师,正是我仰慕已久的作家,也正在着迷般反复玩味着他们的作品,所以,非常兴奋的读下去。这种感觉,比它乡遇故知,还来得熟稔,比酒适知己,还来得陶醉,只有情形中人,才能体味得到。
正确的说法,是在思想的暗夜里,你手里照路的这盏灯,遇到了另一盏灯,它们渐渐走到一起,带来了一片大光明!
在这盏灯的照耀之下,顺着这个纹路,从中我又顺藤摸瓜,找到了其它的好书。
田耳先生从《百年孤独》谈到了诺奖,提到了《弗兰德公路》,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反复读,“它不打算讲故事,但会包涵故事之外的一切,声光、气味、触觉、现实、传说、幻境。。。。这种叙述应合了我对小说的暗自期待,它让我浑身有了莫名的悸动。”自然的,我也渴望着这种悸动,想到了那句话:玩得就是心跳。便马上百度一下,连购物车也不停留,直接付费购买。
剩下的,等着好书来。这种等待,是一种美丽而略带焦灼的苦味。而这体味中,我突然想到,一本书真是一盏灯,我期待着“这盏灯”的到来,正如渴盼着另一盏灯的临近,期待着我的光亮与另外的光亮会合,希翼着从此身边拥有更多的光明!
有人形容孔夫子的思想,照亮万古长夜,那么,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又是在干什么呢?无它,我们就是在打造一盏盏的小灯,试图照亮些什么,会让夜行者减少迷路,会让停滞者产生希望,当然也会暴露污泥,甚至丑恶。
然而,你也不能否认,在月黑风高之夜,有了这微弱的灯火,不会衍生正义的能量出来。
爱书的你们,请捧读《百年孤独》,读了,它会消解你的孤独,同时会让你看清楚很多原本看不清楚的东西。
一本书一盏灯,这样的书读多了,你的人生就会从月光,走到阳光,直到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
这篇小文,算得上是一盏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