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官,就算身居宰辅,也仅只身前往京城,妻眷父母,亲朋族人,基本原籍不动。俸禄归家,荣辱传乡,老了就告老还乡。维持着中央与地方重要的纽带关系。
古人经商,走南闯北,生意经营再大,无论徽商晋商,最终也都会落叶归根,携带着财富与经验,回乡置办田地,囤粮造屋,造路修桥,造富一方。
如有大战来时,乡民弃农从军,乡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壮丁和物资。战争结束,将士们又解甲归田,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古人就这样,全民皆兵、一次又一次地抵御了外族入侵。
那时城乡是一体发展的,甚至财富都藏匿在乡野。古时乡村,是时代的经济文化重地。在古代,民不聊生、积贫积弱,是先从城市开始的;而国强民富、安居乐业,是先从乡村开始的。
古时乡村,更是教育启蒙的乐土。
许多文化名流,被贬或告老,还乡或客居,皆奉为“乡贤”,他们乐此不疲地干着一件事:教书育人。一个乡野小子,从小受到的启蒙教育很可能是来自那些文化巨擘。
古代为官,无论位阶,都要遵守“丁忧制度”。而丁忧期间,兴办乡学,教书育人,是许多文人赋闲在家时的首选。
著名文学家姚鼐曾在村上讲学。苏东坡被贬儋州之时,在海南兴办了私塾教学,沧海何尝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曾经的蛮荒之地,开始文风鼎盛。刘伯温隐居富春江畔,开私塾讲学好几年。
相比现在的乡村教育,古时的启蒙教师素质之高,令人咂舌。这样的乡村,才是我们想要回到的乡村,才是我们要振兴的乡村。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