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诀》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胡八一骑着马向前飞驰,本以为可以甩掉Shirley,结果Shirley在蒙古包旁骑上了一辆摩托车,没过多久就追上了胡八一。
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了一个关于需求调研的案例,说是在汽车出现之前,如果你去调研人们关于交通工具的需求,人们只会说:我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而不会说:我需要一辆汽车。因为人们从来没见过汽车。得出的结论是,最具颠覆性的创新是不可能通过需求调研出来的。
这个结论有一个漏洞,就是对于需求的定义。
在“我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这个回答中,真正的需求其实是“更快”,而不是“更快的马车”,“更快的马车”只是回答者给出的一个解决方案。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决定着创新的方向。
如果调研者局限于“更快的马车”这个方向,那他的行为便是雇伯乐相马,或者杂交育种,或者每天让马进行训练,最终获得一匹跑得更快的马来拉车。
如果调研者能把握“更快”这个需求,而不局限于“更快的马车”这个参考方案,那很可能会创造出许多美妙的新事物,他会想如何才能更快,不一会儿,他就淘汰了马这个动力源,开始研究更有力量的引擎,然后灵光一闪,发明了发动机。
所以,对需求的把握太重要了,它决定了改善和创新的方向。
如果局限于被调研者提出的参考方案,那么很可能会陷入一个死胡同,改善效益很有限。而如果能够精准地把握需求,把被调研者的参考方案放在一边,自己设计更优的方案,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那才是真正的创新。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和郑历聊到新员工帮帮团的问题。郑历说,新员工的问题一般很难反馈到我们这里,他们不知道找谁解决问题,只有快速了解到新员工的诉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这个想法中,快速了解新员工的诉求是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找到一个渠道,突破重重层级的沟通环节是我们要突破的障碍。
吃完饭后,我们产生了一个方案:在新员工厂牌中贴一张信息反馈二维码,员工随时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反馈需求或匿名投诉到我们这里,我们通过后台可以即时了解员工的诉求并指派给相关人员答复。
多么棒的一个主意!
我觉得这就是创新,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扩展:这个二维码是一个入口,是员工连接公司HR的入口。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疑问反馈到我们这里,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分享到我们这里,可以给我们投稿,可以实时参与我们的活动……这是一个绝对扁平化的结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结构。
高频率收集各分厂反馈的信息,督促他们工作,这是养马;创造一个渠道,一个连接新员工与HR的入口,这就是造发动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