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文前,还是得说一下,投资小白的我首读关于金融方面的书,即便《巴菲特传》这是一本传记,但是里面不乏各种投资领域的专有名词,我在读时确实有些头疼,读后还是很有收获的,现在来总结下我读完后的收获。
·生来就会赚钱
上图,是我做的青少年的巴菲特的经历,真的不由得感叹,巴菲特好像就是为了赚钱而生的,我六岁时还懵懂无知呢,人家已经在批发可乐了、、、、、、同时不难看出造就这样的巴菲特,除了天赋异禀,也离不开家庭影响,从小就得到了股市交易的熏陶。对数字有着极高的灵敏度,8岁的巴菲特就开始阅读有关股票市场的书,10岁就开始在父亲的经纪人业务公司做有关工作,11岁就买入了人生第一张股票,聪明的头脑,勤奋专注的学习态度更是为他后来投身股海奠定了基石。
·格雷厄姆的影响
20岁初读《聪明的投资者》从而知道了格雷厄姆,之后又师从于他,不得不说,格雷厄姆教会了巴菲特选择股票的系统方法,在此之前,巴菲特一直认为股票与赌博之类伪科学别无二致。格雷厄姆教会了巴菲特投资者就不应该盲目迷信行情,不论行情看上去多么糟糕;教会他去挑选烟蒂型股票——股价被严重低估的或者是便宜得几乎免费的;投资者还应记住“安全投资的极限”这一原则。
·巴菲特的投资传奇
32岁之前的巴菲特可以说是格雷厄姆价值投资方面的实践者,那么32岁后的投资:买下一个成衣制造厂——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小部分股份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次投资告诉了世人,巴菲特已经不再只是步老师的后尘了,他比格雷厄姆更果敢,更愿意在某只股票上下功夫去研究,同时他也开始有了不同的思考模式,他开始不再把股票看作静止的资产负债表,而是一个具有独特动力和潜能的鲜活企业)
33岁:研究一种与以往它所购买的股票类型不同的股票,也许它一间厂房都没有,也没有固定资产,这样的公司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自己的品牌。(把自己公司1/4的资产买了运通公司的股票——当一家大公司突遇挫折时,给予积极关注)
35岁:买入5%的迪士尼股份,在他看来,迪士尼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他珍藏的经典卡通形象和电影。
其实巴菲特并没有背离格雷厄姆的信条“大量买入那些股价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只是他对价值界定范围更广了,不仅仅是资产价值还有品牌价值等等。
37岁:价格低廉的股票已经不存在,游戏规则也发生了改变。华尔街在短线交易上下了更大赌注,而巴菲特把盈利目标降低了。
39岁:因股市狂热而解散合伙公司,建立公司的13年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5次,而巴菲特的合伙公司从未亏损。
43岁:市场人气不旺,信心低迷的时候(这种情况下,股票的价格和它代表的资产价值没有必然联系),巴菲特又大量买进,这也验证了那句名言——当别人恐惧时,你要变得贪婪;当别人贪婪时,你要有几分恐惧。
·人生就像滚雪球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年收益率很高)和很长的坡(复利增值的时间很长)
1.永远投资“高概率事件”
2.不熟不做,不懂不买。巴菲特不会放弃之前的某种行为方式(尽管这意味着放弃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暴利)转而接受一种连自己都没有完全理解、没有成功付诸实践的方式,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资金一旦遭受重大损失就再也收不回来。
3.投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价值”(寻找业务简单且稳定,有持续竞争优势,盈利持续稳定的公司)
4.保住本金的关键——“安全边际”(格雷厄姆把具有买入后即使不涨,买入后也不会亏损的买入价格与价值的偏差叫做安全边际,通俗地说安全边际就是寻找价格大大低于价值的质优价廉的便宜货)
巴菲特在投资方面的才华和经验实在是三言两语不能言尽,而更难得的还因为他智商、财商、情商三者兼具。
智商,财商就不多说了,来聊聊巴菲特的情商。
27岁时与医生戴维斯的合作——通过让戴维斯医生家清楚自己的利益和自己是绑在一起的,若巴菲特经营业绩平平,那他自己也什么都得不到,包括佣金使得自己实现了从家庭理财人到职业投资者的转变。
他一直在物色这样的企业家:白手起家,靠自己的汗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让人感到有意思的是,这些企业家都对他忠心耿耿,在卖出自己的公司后仍然愿意为巴菲特管理公司,这群亿万富翁没有谁真正需要为了讨生活而工作,但是巴菲特懂得:无论这些人嘴上怎么说,他们对成就感的渴望与对金钱的追求是一样的,巴菲特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完全依靠他们,而它也通过对他们工作的赞赏以及对他们经营公司的充分授权表达了自己的信赖。
惜时如金的他在好朋友里克·戈林的妻子死后提议和他一起去散心。
当他拥有巨额的财富时,仍能够保持平易近人,如果有重要人物来奥马哈拜访,他会驾驶那辆蓝色的林肯城市轿车跑上1.5英里,穿过市区到机场亲自接机。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子。
还有很多很多想写的,文字实在不能够概括这位大师传奇的一生,学习巴菲特不是为了复制他,而是做回自己,希望我们都能通过学习,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