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旁门左道”这个词语,意思是指“不入流不正派的东西”。第一次听到“旁门正道”这个词语,是因为一本叫《旁门正道》的书,据说是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我很想知道作者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游走在这“旁”与“正”之间。这个观点亦正亦邪的,很激发我的探索兴趣。很多年,“旁门正道”这个词语,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
我的前辈们告诉我“教无定法”意思是教授语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正门”还有“旁门”,有“常门”还有“窍门”,入了什么门,就入了什么道,就修了什么仙。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教书还没有入门的青年教师来说,教书中的很多门道,我都想去尝试一下。
几年下来,我获得了很多前辈的指导,自己也走了一些弯路,终于有了一些对于“旁门正道”不成熟的认识。因此在这里,我将结合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所面临的问题,分享出来。
1、 知识板块的“分门别类”
我将语文试卷分为“基础”和“能力”两个大板块。“基础”里面包括字音字形词义、文学文化常识、课内文言文、课内古诗词鉴赏几大板块。在“文学文化常识”中,涵盖了“课本文常”和“名著导读文常”以及现在所推崇的“传统文化知识”。应该说还有一些跨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边界知识,因为我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太有限,没有收录下来。“能力”中包含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古诗词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几大板块。
我一般在期末考试前做这个梳理,将知识和题型分类别出现,作专项强化练习。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为了将知识体现的更明显,我会给他们梳理好,让他们自行练习。还有一种就是将导学案和报纸的上的题分板块布置。比如:一次做完报纸上1到6单元的前三道选择题。特别是大长假的时候,我会同时发6张试卷,打破试卷界限,按照题型,改变做题顺序,规定到每一天完成。有时候要求学生复习完相应板块的知识后,再进行相关题型练习。事实证明以上措施对基础掌握是很有效果的,但是对于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在能力提升上我还需要新的探索。
2、 阅读中的“整理归纳”
刚教书时,我就听说阅读答题不过是“手法、内容、情感”三步。后来越教越觉得这三步只是大多数,不能代表所有类型。比如:题目、句子含义题就不能这样回答。有一些题,在记叙文中这样答没有问题,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就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便研究了三种文体中不同的题型的不同答法,同一个题型的不同问法,同一题型的不同答法。比如“第一段有什么作用?”一般情况就有“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照应,铺垫,伏笔,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等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不是这么简单的。写景开头就要带上一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比如:奠定情感基调,烘托环境氛围等。同样在说明文中,第一段的作用要加上“引出说明的对象或者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样的内容。在议论文中要答出“点明论题或者论点”这样的内容。我将这些发现都慢慢地落实到我的教学中,把自己的认识也建立为学生的认识。总结一下,就是:文体意识和分类意识。但是我的体系还没有建立完毕,我只做过关于议论文和记叙文(含小说)的模式归纳,古诗词和说明文还没有开始建立。但是只要弄清楚一个文体,其他文体的答题模式都会迎刃而解的。这样做还是有弊端,学生很容易忽略对文本的阅读,而对文本本身的阅读,是我自身很大的弱点。为什么读?怎么读?读什么?如何建立学生的阅读体系,如何将阅读与考试结合,既不伤害学生的欣赏能力,又能拓展阅读量,又能考出高的分数,这一点我完全没有进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