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搬自己公众号的文章。
-说点什么-
过去的半年,一直处于修改论文的状态。结果今年的7月,依旧是失败的毕业季。反反复复的论文修改,也导致最近自我认知低迷。再加之工作繁忙,会觉得自己的某些看法已经落后很多,写作兴致也不高。论文讨论了艺术作品的空间叙事,这源自于两年前看得一次展览,这个公众号也是为了记录当时的感受而开。结束完论文大概会放出来和大家讨论。
关于双年展的情结来自于来意大利之后。从在第56届的“帮忙”,做为一个本科刚毕业的艺术史论学生,提前感受大展前夕的繁忙。到第57届,受到了一些思想上的启发。虽然说每届的双年展都会被诟病,但每届也都必会吸引大量的观众。今年,同样抱以汲取营养的态度去观看。
这次的心态是,既由于自己逐步在这几年的学习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观看方式;但也是这种自我认知的界定,观看过程中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偏颇,努力修正中。开始明白个人符号的重要性,无论任何一种创作方式都应是被尊重。当然,尊重并不等同于接受。因此,下面的讨论纯属个人观后感,也很碎片化。可能存在过度阐释,但也正如此次展览策展人所强调,“展览最重要的不是它所展示的内容,而是以后观众将如何利用他们的观展经验,如何以扩大的观点和新的能量来面对日常的现实。展览应该让人们看到以前未曾考虑到的在世间的存在方式,从而改变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今年的主题是“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阅读后第一反应竟然觉得它比以往的展览主题更接地气。它似乎以一种艺术形式,来告诉你,期盼你。暂不论什么“伪诅咒”之说,这无疑拉近了艺术表达与观者之间的距离。艺术的绝佳功用,大体是使人置身于一种某种氛围中,并能其中获得关于自我、他者、世界的观念。今年看得比较慢,大概5个多小时才看Giardini一个区,为避免我看吐的节奏,Arsenale就留到下次看,下次更。
-关于主题馆-
主题馆的入门是九块大的画板。通过一定的手段,处于不断融合和吸收的状态。需要驻足,才可以看到画布上逐渐清晰文字与图案:有适合小朋友阅读卡通图案,也有不同的语言,粗略(知识有限)地辨认有英语、意大利语与中文。大概也传递着关于艺术接受的过程,需要停留思考,才能得以图像传递的要义。

在门的左侧开始了主题馆的游览。再一次吐槽一句,Giardini的导览永远都会让人觉得有没看到的作品。穿过一条白的发亮的通道后,正式进入作品的展示。而这一条白得看不见四周的通道也是一件作品,它带来的是与“黑暗”相同的功效。当我们处于黑暗中,无法辨认周围的事物,连行走都变得困难。这会被归结于没有光,我们不可见。而这件作品反而观之,在亮度到达“极致”的时候,同样是不可见的。在我看来,这与前面那九块画布一样,同样属于进入主题馆内容的引子,它提供了的是对事物思考的一种模式。即提供一种打破固有思维的视角。当然,我无从了解策展人将这件作品放置于此处的意义,却多少能从这种反向思考联系到主题所说的“诅咒”之说。(中国似乎也没有这种说法?待考证。)

之后进入正式的展示空间。网上有不少报道提到这次策展看起来是毫无思路而言,甚至类比主题展的陈设仿佛像对一个空间直接倒入了大量的作品。找不到任何内在的逻辑,或者是因为同是架上绘画而被放置在一起,或是是因为主题类似而被归类,但查了策展人的学历背景,符号学出身,也能够理解他的一些做法。这里,也不对他的策展思路做过多的讨论,毕竟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叙事结构。以下谈论的更多是私心偏爱的一些作品。
-Shilpa Gupra Untitled-
这是我偏爱的第一件作品。最初是被大声的撞击声所吸引。一个机械的大门,左右摇摆不断撞击着展墙。大概自己总会偏向于一些带有“毁灭性”的作品,在看到门对于展墙的破坏,也吸引了我。这件作品看了很久,思考一些关于界限的问题。门原本就是作为隔绝两个空间的媒介,并且不仅是地理上的分割,往大了说可能会有文化、观念上的不同。界限设定了一定的必要条件,对于进入不同空间的必要条件。而在这件作品中,不断来回摆动的“界限”却让人思考。是否应该去关注边界扫到范围内的那些存在。一次次的撞击,是否是破而立的展示。后来从作品介绍中得知,作者来自孟买,他所探索着的是一种关于民族、国家与宗教之间的间隙区域,在守法与非法、归属与孤立等概念之间的摇摆。

-Sun Yuan&Peng Yu Can’t Help Myself-
同样是因为被声音的吸引的作品,整个装置很大。由于是用机械的随机控制,机械锁沾染的颜料也随机挥洒,整个装置被用一个玻璃罩罩住。作为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主题馆陈列,相信它的解读已足够多。这里谈论只是我的一些看法。机械的无意识控制,会让人开始有追溯回艺术的起源是什么。艺术的初衷是取悦自己还是取悦大众。正如这件作品,机械的随机性,在玻璃罩以及白色墙面可以喷绘出“抽象”作品。在不追求形似的当代,或许它是能被认可的。在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其实更多地联想到前几天看过的一个视频,主要在讨论人工智能下哲学的走向。今天早上又看到一篇关于人工智能与艺术表达的文章。结合也做出一些由此牵引出的思考。这种机械制造下的艺术表达,大众所产生的感同深受是画面所呈现的效果,还是对整个过程的反思。我们知道,像微软小冰这一类已经能够通过大众输入的某些情感述求,经过某种算法(理科知识不熟)精确地制作一幅看起来还不错的作品。但这真的是艺术存在的意义吗。虽然强调大众参与的重要性,但始终还是认为对话双方的重要性。另外一点是,这件作品面对是一堵墙(同样也是一件作品),墙的背后是传统意味较浓的作品。也不知道这样的设置是不是故意为之,但也觉得挺有趣的。


-其他-
吸引我的第三个点还有主题馆里的一个场景。正如网上所吐槽,这次的作品分布会有出现一种无缘由的主题集中展示。看了不少类似的区域,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好玩的,在某个区域空间又用墙搭起了类似教堂的小空间,里面放置的却是玩弄式的基督教符号。空间的外部有一个狭小的区域,放置了一个小电视,播放着佛教的某种虔诚行礼仪式,外墙则挂着的是木偶的头套与人类的身体结合一起的人像,血肉又麻木。在这个区域内还有用凳子围起的小空间,播放着非洲的音乐,据说这是一种非洲集会的形式。多重性的空间与多重性的叙事,他们看似是同个主题,同时又各自疏离。这是很喜欢的一点。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一些有趣的作品,来告诉我们似乎正是处于一个有趣的时代。



-国家馆-
在看国家馆主要还是带着与那个国家的相关文化相关角度去观看,当然也摆脱了不了自己的一些固有认知。最后发现,历年喜欢的展馆依旧喜欢,历年无感的依旧无感。但这次看到了一些非发达国家展馆的惊喜。这里也主要说些感悟比较深的。
-西班牙馆-
西班牙馆是Giardini区的第一个展馆,也因此每次都有足够的精力去看。此次,也看到了西班牙关于时间与空间界限的探索。艺术家的performance被转化视觉文字与声音来呈现。在展馆中,能看到大量的白底黑字挂幅,有断句,有节奏,认真阅读仿佛她的performance就在眼前。这也提示到写作也可能成为艺术表达的方式。其实这里有点让我想起《恋人絮语》,不知道是不是准确的。

-比利时馆-
比利时馆大概可算是比较复古的场馆。整个场馆只在讲述一件事“Mondo Cane”,而主人公是一群木偶。以钢制栅栏隔绝出两个空间。处于边缘栅栏内的人有诗人、精神病患者等等,他们麻木着、绝望着;栅栏外面是用架上绘画营造下的田园风光,有鞋匠、磨刀工、纺车工,甚至还有音乐家。相较于栅栏内的生活,可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但对比与边缘栅栏内的世界不由让人忧伤。他们互不感知,却让我想到这像极我们在痛苦时候时所向往的乌托邦,也传递一种或许平行世界里我们会过得很好的安慰。


-以色列馆-
正如前文所说,在此次的参观中,并没有事前去阅读关于每个展馆的展览信息。以色列馆让我的联想更多可能会与宗教界限,民族相关。没想到,它是直接以一个医院的形式出现。整个展馆与普通的医院无异,安静的蓝白配色,有取号机器,有接待处,有预约手环佩戴,有附有医院介绍的病历(展览与艺术家介绍)。我的反应是现代社会里,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不知道的内心小毛病,艺术可能是比较合适也比较温和的治疗手段。特别是最近自己处于一种很低迷的状态,想寻求不需要绝对虔诚的救赎时,第一直觉是走进去体验。刚开始是项目四选一,带上预约手环,被引到了一件绝对封闭的小空间中。之后,空间内的广播告知我周围没有任何人,可以平静呼吸,尽情呐喊,抒发情绪。结束完三次呐喊后,被以一种像病人需要检查的躺姿观看短片。短片大体讲述的都是比较争议的话题,短片结束后有一左一右两位较为专业的人士谈论观影感受。这带来一种观念是,即使是任何争议,它都有可以被理解的点。

或许艺术家想讨论关于一些争议问题应该被全面地看待。但它却忽然治愈了我,很多过不去的事情,也许只是自己在和自己过不去,总会有人理解你的选择。很受用。

-其他-
关于其他展馆,写累了,放图让大家意会吧。如没有缘由的喜欢法国馆的所有、相对保守的英国馆、永远看不明白的美国馆,还有一些小国家展馆很是小惊喜。









-未完待续-
写完这篇又要沉迷改论文消失一段时间了,但看完Arsenale一定会更的,毕竟这是“上”!嘻嘻!今天在标记题目才发现,其实有一篇看展记04存稿的,关于埃及博物馆的,写了一半,更多涉及不是展品本身,而是自己感悟。
随意到总是大半夜更新。感恩我半年不更新依旧没掉粉的你。留言沟通啦。丢个公众号二维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