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4
最近一直在刷题,有几点感受。
刚开始刷的是基础题,主要是为了熟悉一下各个单元出题类型,这个阶段刷题偶尔也会碰到1-2道不会的,可能是有些知识点忘了,也可能是真的不会。这时候碰到不会的题是兴奋,这一类不会的题当时遇到会认真分析知识点,该复习的复习,该记忆的记忆,一般分析完,事后1-2次的复习就能把这类题都学会。
所以,平时有学生问我题的时候,如果这道题比较有代表性,我都会告诉他们一定要把这道题弄懂、弄会,因为做了这一道题就会了一类题。
这两周的刷题时间不少但是进度很慢,主要是遇到“对手”了。现在刷的是几何模型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不会做的题,几乎每小时会遇到2-3道不会的题,刷一天6-7个小时,差不多要遇到15道题左右。这种情况下,大部分题我做过之后并没有很深的印象,做过的,不会的题还会有感觉,但是却不敢保证下次遇到一定会。
以前刷题每次遇到难题基本上都能通过分析确定下次遇到时的解题思路,再经过2-3次的复习就能把这一类题学会。但是这次有所不同,也就能看懂答案而已,基本上不存在学过就能掌握的情况。以前解决一道难题基本上就是解决一类题,现在解决一道题顶多也就是解决了一道题。
这中间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题的难度算一个,可是当初在刷“工程问题”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刷了半天都头大,可是现在看来,“工程问题”实在太简单了。“工程问题”还是通过刷题解决的,最后还整理出各种各样的“工程问题”分类。自从把工程问题分类之后找出各个类型题之间的差别后,遇到“工程问题”就再也没有头大过。
想来还是这类“难题”刷得太少,而且没有分类,也就是建模,如果分类了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以前遇到的都是些基础知识都已经具备,只是某些解法不会的题。比如手拉手模型、一线三垂直模型,本来就已经很熟悉了,只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有了1-2个新解法或者结论,很容易在以前的基础上记忆。
但是现在碰到的题型,大部分连基础都不够熟练,比如十字架模型、垂美四边形等等,很多上学的时候可能知道但是不熟悉名字,但是现在既不熟悉,名字也是刚听说,需要一段时间熟悉。因此在这个基础上的题,即使看懂了答案,也构不成系统。因为没有根基,新学到的解法根本无处附着。
所以现在做这些题也就是“混个脸熟”,还需要第二遍,甚至第三遍巩固,然后分类。很多学生做完学校练习册就和我现在只做一遍练习差不多。简单的题还好,一遍过,稍微难一点的,考试的时候需要比较多的思考时间,再难一点的考试的时候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所以学习,刷题很重要,刷题之后把各种题分类也很重要,弄清楚各个类型题之间微笑的差别更重要。其实,平时我一直强调复习,就是把做过的题做一些整理,尤其是错题弄懂一道就学会了一类。
这个过程就是我备课的过程,刷题、挑选题目按分类整理成课、讲课,有时候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备课学习法。
如果结合老师讲课,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记笔记,课后做作业,复习,考前刷题,应该整理出一个流程,既要强调学习顺序,又得强调流程的闭环。
太多人只知道刷题,不知道总结,因此学习效率非常低。尤其是高中前,高三一年都在刷题,难免会遇到很多相似的题,因为平时刷题过程中不注重整理错题,造成很多题型刷过很多遍,考试的时候仍然不会,学习效率极其低下。
★按照刘润的《20小时快速学习法》中的方法,刷题和整理的时间投入比应该是5:3才行,但是很多人连5:1都做不到,这才是很多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
除此之外,这几天刷题确实让我很难受,本来打算刷30页的,结果只刷了15页左右,遇到了7道不会的题,还用6-7个小时,弄得一点心情都没有了。现在开始对刷题有些抵触了。
所以刷题的难度究竟应该控制在什么水平呢?多少道题应该碰到1道呢?10道题有1道不会的?如果是完全想不起来的题,10道中最多出现两道。如果是需要想好久的题10道中可以出现5道左右,我都可以忍受。当然,这也因人而异。
总而言之,刷题量也要看难题的难度和刷题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