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人

作者: 呆子好呆 | 来源:发表于2018-02-21 18:01 被阅读0次

                          村中人


      凡吾所历之人,大抵为同村、同学、同事诸人。时至今日,同学各奔东西,联络甚少,如强为“致青春”之文,深觉有从流从众之嫌;而同事之流,虽未朝夕相对,却日日同劳,若写得几句肺腑之言,恐生嫌隙。想来只得记述同乡,一则虽交往无多,却时时从家人、乡邻处听得只言片语,写来不至有穿凿之感;二则即使偶有偏颇之语,亦因其无处观览而难为人诟病。今吾所述同乡,均符上述。

                                大李

      今写大李,实有二李同在,此二人为兄弟。二人不姓李,姓代。然究竟因何得了大李、二李之名,无从考证。所幸只是代号,对实质并无损伤,吾今日亦不深究。

      幼时,村里只有一间小小的加工厂,然实难称得上“厂”,不过是将玉米一类的粮食磨细,以供人和牲畜食用。二李,便是这加工厂的主人。至于大李以何种营生过活,吾实不知,也未曾听人谈起。所幸今日所述重点不及于此,姑且放过。

        我且先谈这二李,二李孤身一人,无妻无儿,且腿脚不便,走路踉跄,行姿怪异,后听人谈起:是小儿麻痹的后遗症。想是因此父母怜恤,出资为这残疾的二儿子置办了这简陋的加工厂,使其能自食其力。

        至于大李,因二李的独特存在,健康反倒成了残疾的陪衬,就这样被幼时的我给忽略了。而后因学业紧张无暇他顾,再后考上大学远离故土,村里的人、事于我也渐渐萧疏了。等到他实錘般砸进我的眼里时,我已回到家乡参加了工作。我骑行上班,总是走一条通北顺畅、人烟稀少的大路。就是在这条路上,在某个朦胧的冬日早晨,毫无预兆地,大李撞进了我的眼里,撞得我眼窝发痛,差一点滴下泪来。如今,犹记得当时的情景:

        雾气弥漫,寒气侵髓,虽穿得很厚,心里仍不免暗暗叫冷,默默诅咒。抬眼远望,一抹暗影在迷蒙中蠕动,迎面走来,隐隐觉得应是个人,但行走姿势又着实怪异。出于探奇心理,目光就这样被攫住了,等到靠近了,我才赫然惊觉:这不是大李吗?但见,他左腿明显的探出去,却伸不回来,身体的全部重力压在右腿上,行走时,右腿快速上前,然后默默等待左腿在身体左侧画一半圆,最后和右腿点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后右腿再次快速跨出一步,然后等待左腿画完半圆跟上;如此反反复复,腾挪移动。

        车已划过,大李便淡出视线。雾更重了,空气也被冻住了,我没能看见,如此的艰难辛苦,是否在这个老年的额头上拧出汗水,演绎出不屈和坚强。我只看见,在之后的整个冬天,他总是这样一次次撞进我的眼里,使我眼窝发痛。

        大李至今活着,而二李早已不知在何年何月去世了,也许是某个冬天吧!

                                                                                                        小三儿妈

        题为“小三儿妈”,实因不知其名姓,特此命名,无一丝一毫不敬之意。

        中国传统教育下的重男轻女观念,在我出生的年代尤甚。譬如我,家里姐弟三人,我排行老二,正处在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位置,故虽有大名(尽管想当初起名时极度随意,但终归是有的),然直至上了学才慢慢地被老师同学叫开,在家里仍不过以“二头”被呼来唤去。由此,“小三儿”的来由也就大体明了了,不过是她家姐弟四人,她排行老三,故随意地被唤做“小三儿”了,好在当时“小三”不盛,否则,她的尴尬又会重我一重了。

      幼时,我们也有朋友圈,虽中途不免有人加入退出,但小三儿可说是固定成员,便觉较他人亲密些,故日日酣玩一处,上树掏鸟,下河摸鱼,累了,便轮换着去各家歇息,也就是这样,我们认识了玩伴的家长,各家长也认识了我们。小孩子的快乐是单纯的,也是局限的。尽管小三儿家去过多次,家长也见过多次,印象却并不深刻,甚至连一丝一毫的概念也无。在我真正注意到小三儿妈时,也已是工作后了。

        我们同在一条街上,且相距不远,她家是我上班的必经之路。见了面总要打声招呼,初时并不常见,招呼也不甚多。大概两年之后,便时时相见了。那时她身体已垮,手上也已拄着拐杖,每每见时,大体不过两种情形,或是呆坐院外,或正慢慢挪移。忆起儿时那模糊却健康的身姿,如此强烈的落差让我心生怜惜。于是每每在经过她家时,不管情绪如何,也总要堆出最灿烂的笑容,正正地对着她,热情招呼,就像一朵太阳花追逐着太阳。然很多时候,我们容易交付爱心,却难以施以耐心。我在尽力播撒爱心之时,甘愿做一朵太阳花,却每每在她磕磕绊绊的答复中失却了耐心。往往在她表达清楚之前我已经过;抑或截住她的话头,仅凭臆测自行解答,偶尔还沾沾自喜,自觉察言观色技术一流。然每每在她的欲言又止的神情,或“茶壶煮饺子”的费力中,我深感悔恨和自责,并暗下决心:下次遇见时,一定要耐心地听她说完,不管能否听得懂。

        然而,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没能再见到她,后听母亲说,她被车剐蹭了。听后,我心中一惊,同时懊悔、同情、憎恶齐涌心头,简直是五味杂陈。

      好在,半年后,在老地方,她又出现了,只是说话更加磕绊费力了!想是,冥冥中老天要来验收我的承诺,遂修改了题目,增加了难度,但我有信心:我定能做好它。

                      稳婆

      稳婆,故民间以接生为业之人,又称“产婆”、“隐婆”、“收生婆”等,为三姑六婆之一也。今吾所谈之稳婆与此相迥,实因其夫单名稳字,特以此名戏耳。

      稳婆,乃极平凡一村妇,育有二子,其夫于吾幼时即死,大抵不过五十上下,于其虽难称早年丧夫,但操持二子成婚亦难矣。然加冠之后,二子均以时成婚,未尝延误。如若以此,本应母慈子孝,和和美美。然猜测仅止猜测,现实另具一剧本,其情亦大相径庭。

        初时,吾之于稳婆知之甚少,实因吾家处本村极西之地,与村中相距甚远,而稳婆便居于村中。后盖因村西敞阔,其长子又值婚龄,遂选村西一处盖一院居住,将旧所归于长子。至此,吾得以近观其人,亦于此时更吾前念,原以其虽不必为一高雅之人,但为娴静质朴,便可大称吾意。却不想,其实为一聒聒之人,整日絮絮不止。初时,满口污言,大骂其夫,吾甚怪之厌之。一日,与母闲谈,问之何故,对曰:“稳婆年轻之时,其夫行为不端,作风不正,仗其为村中一小吏,与人苟且,未尝避之。稳婆甚恨,然无计可施。”听罢,吾厌意稍解,然不免承其秽语,亦无可如何也。

      后,其次子亦娶,夫妻二人与母同居,其间龃龉龌龊亦时时有,然吾负笈,远离故土,聒噪烦扰遂绝于耳畔,甚或其人亦为淡忘。

        四载之后,吾归,居于家中,再闻其声,仍聒聒如昔,且更甚,然只闻其声,未闻其子媳之语。邻人语余:“夫妻二人,不堪其辱,已搬离,久已未归。”吾愕然,“不堪其辱?何辱?”对曰:“稳婆语于外人,其媳作风不正,甚而其孙亦假借他人,非其亲孙也。亦唆令其子休妻,其子亦不堪其扰,遂与妻相与离家。”闻之,呆立,久而乃醒,无语。慨叹:得母如此,何其不幸?

        今独居于此,且身染疾患,执四脚之杖徐行。吾以教人为业,朝往暮归。云烟杳杳,暮霭沉沉,时时得见,且喋喋不休,舌口绵涎,未尝清谈一言半语,盖其前言多矣!

相关文章

  • 《清明夜行》

    花落春意在 泉涸水自流 清明雨中人 不见杏花村

  • 红楼梦:此人是读书人的耻辱,对恩人见死不救,贾家败落与他相关

    贾雨村就是个彻头彻尾忘恩负义、寡廉鲜耻的小人。笔者很少骂《红楼梦》中人,除了那几个尼姑,贾雨村是极少不爱的人物。贾...

  • 答天宇诗

    楼宇穿插混泥土, 村田自绽芳草香。 楼宇不乏失魂人, 村田如今畅四方。 基层攻坚路虽远, 闹市中人又何易? 此时芳...

  • 民间故事:角猿

    柳林村是个孤村,位于峨山脚下,村中人世代居住于此,不与外通,每日耕田劳作,虽是辛苦,却也怡然自得。然最近村子却再不...

  • 稼翁七绝丨清明感怀

    濛濛雾雨欲消魂,满地梨花又叹春。 酤酒杏村求一醉,梦中方见梦中人。 ✨✨✨✨✨✨✨✨✨✨✨✨✨✨✨ ✨✨✨✨✨✨✨...

  • 宏村:墨瓦白墙景中人

    一 到黄山市屯溪机场,落客大厅略显寂寥,光线昏暗,空间甚小。出了门,像极了荒僻的乡间,没有鲜明便捷的指示,也没有...

  • 清明-顾村游

    顾村晨时雨蒙蒙 云去梅花春满园 要问花儿哪家美 玉人芳菲丛中人 2016年4月 海上飛上海

  • 黄山+宏村丨水墨宏村,青砖黛瓦。

    接上文黄山+宏村丨梦遇黄山,如似画中人。 自从第一次看到宏村的照片我就被其那种青砖黛瓦如画般的美景所吸引,想去的心...

  • 第六章 初入江湖第一功

    暮色村是苏州郊外一座只有十几户人的小村庄,村中人自给自足,鲜与外界往来,即使是苏州本地人,也很少有人听说过这个村名...

  • 电白区域音箱数据通报(0306)

    (1)铁通音箱数据通报: 0305季度累计销量显示,铁通累计总销量为873台,其中人民、霞里、陈村、海滨厅销量显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村中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jo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