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解读经典、领悟人生的李源老师终于在“小白精读”里开了道德经的课。这个星期听了开课前的直播课,里面零零散散讲了很多内容,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发问就是“这一生如何过才不苟且?”
有这个发问其实还是挺应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欧洲曾经出现过非常严重的黑死病,也就是中国常说的鼠疫,是种传染病,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造成全欧三分之一人口死亡,大约2500万人死于鼠疫之中。其破坏力超过了历史上大多数的战争,在那个科技医学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大家对这种病的理解和认知也是千奇百怪,可以想象当时人们承受的心理上的恐惧和负担有多大,超高的死亡率瓦解了欧洲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形态。然而就像战争之后带来重建,带动经济大发展一样,经历了黑死病之后,在欧洲也诞生了很多的思想家,同时也催生了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大时期文艺复兴。两位代表人物就是但丁和莎士比亚。
结合当下这波全球化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不是还挺应景的,当下又会催生出什么新思潮或新思想呢?
我们再回到那个年代,看看几百年前的人在疫情过后到底思考了些什么?想出了什么结果?
欧洲有四大名著《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和《哈姆雷特》,直播里李源老师提到了三位:莎士比亚、但丁、薄伽丘,他们的作品就占了这四大名著中的两个,他们都是经历过黑死病的一代人,他们经历过身边的人因为流行病而被夺走了生命,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他们在生与死的路口不断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如何过才不苟且。
首先莎士比亚写的悲剧也好、喜剧也好都在讲这一件事,就是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要把生命利用好,绝不能再活得苟且了。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大家族有世仇,分别来自两大家族的一对年轻人彼此相爱,最终却以悲剧收场。假如我们放下所有的仇怨,人生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如白驹过隙,我们要抓住什么?肯定不是仇恨,而是美好的爱情。
对于亲密关系,你要先想清楚爱不爱这个人,再去想如何去爱,有的人需要浓烈直白的爱,有的人需要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爱,力用错了,事得其反。对于人生,你要想清楚是要得过且过还是要尽力去做,决定好了这一生要好好过,接下来就要想如何过才不苟且,力要用在哪儿?
关于这个问题,本来我是没有答案的,很有可能这篇文章就写成一个开放性的结尾,让大家自己思考。但看了大表姐许美达的视频,我深受启发,把她的两条视频内容合并在一起,得出来的结论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到的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有点像,对于影响圈,想要做自己,得自己本领过硬,自身越强影响力越大,你可以去实现那些没有你就实现不了的事情。但世界不可能都围着你转,也有一些事情只能属于你的关注圈,你是无法左右的,对于这类事情要学会放下。
用通俗大白话说就是人要活得通透,用句老俗话来说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就是打铁还得自身硬,在你擅长的领域,别人做不到的你做到了,世界因你而变得更美好,你让这个世界变得不同;放得下就是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不如意,就让他去吧,心中放下才能不被羁绊,不被困扰,让心更自由地飞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