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五读毛泽东诗词

五读毛泽东诗词

作者: 无香一一 | 来源:发表于2023-01-13 22:16 被阅读0次

    五古    挽易昌陶(1915.6  22岁)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骞骥足,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家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易昌陶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时的一个同学。

    青年时代求学的毛泽东,不仅不是死读书的迂腐书呆,也不是孤傲不群的清高人,他广交“奇友”,不谈家事、男女事,主要纵论今古天下。易昌陶是他交的“奇友”之一,很有才华,不幸暑假病故。校长亲自主持为之开追悼会纪念,同学纷纷为之撰文并结集。毛泽东也为之作诗挽悼。

    开篇“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之句,即一下子把思君念友而不得的悲切推上心头。子期之比、惆怅江水等句,无不表达出与友之情谊深厚失友之悲伤。毛泽东,一个重情重义的学子形象跃然纸上。

    那么,1916年的《病母在庐》和1919年的《祭母文》则使我们看到一个孝心淳淳的毛泽东。

    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擘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病母在庐》则是1916年23岁时,给朋友箫子升写的信,诉说母亲有病在家,但因军阀骚扰不能回家探母的无奈。

    手抄《祭母文》和《病母在庐》

    读之,我不禁想起了朱德《母亲的回忆》;想起许世友要求土葬,死后葬母亲身旁永远进孝;想起了周恩来要为杨立三抬棺,说: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不是“无情论”者,他能冒死把我抬出来救我一命,我为什么不能为他抬棺送一程?

    好一个不是“无情论”者,伟大而优秀的共产党人,哪一个不是心系家国移孝作忠的无私奉献者?

    虞美人  (1921  28岁)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寂寞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  (1923  30岁)

    挥手自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是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这两首诗是世人已熟知的毛泽东的爱情诗,不用说也都知道是写给谁的。

    前者表思念,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起坐,甚至潸然落泪。

    后者写惜别。当年,毛泽东在广州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大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9月,他回长沙。年底,奉中央通知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本诗写于他离开长沙,与爱妻之惜别。

    他们也有误会,更有不舍。“凄然相向,苦情重诉”,更难尽,“眼角眉梢都是恨”,但还是让“热泪欲零还住”。过往皆化作“滔滔云共雾”吧,“算人间知己吾与汝”。凌晨霜重,残月凄清,任凭“汽笛一声肠已断”,也要“割断愁丝恨缕”成“天涯孤旅”。尽管痛苦之情似巍巍昆仑崩塌,又像台风卷天扫地,但还是期待来日相聚,比翼双飞入云端。

    然而,这一别就是永诀。杨开慧确实是毛泽东的知音、同志、战友,全力助手。即使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队伍挺进井冈山,她也仍留家乡板仓一带坚持地下斗争,1930年10月下旬与长子岸英、保姆陈玉英一起被捕,11月14日在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就义,年仅29岁,其英勇悲壮感人至深。也难怪主席听到其牺牲消息和牺牲时情状时,沉痛说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这里要说明的是,“百身莫赎”的意思不是“一百个人死去也赎不回来”,而是“我死一百次也赎不回来”。

    后来人们翻修杨开慧故居时,发现杨开慧用油纸包着的塞在墙缝中的思念毛泽东而寄不出的信件文字。只是那时,毛泽东已去世两年。不知道他若真看到这些文字时又该发出什么感叹!

    我们看到毛泽东再次颂扬爱妻和对其牺牲表达悲愤的诗词,已是1957年5月1日(64岁)写的《蝶恋花    答李淑一》了。其中称杨开慧为“骄杨”,虽然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浪漫祝福之句,但结句的“泪飞顿作倾盆雨”还是令人无限感慨领袖的悲伤情怀。

    毛泽东生前,为国家奉献生命的最后一个亲人是爱子岸英,在他去世后,人们看到在他室内一直放着的岸英的遗物。

    这就是一代领袖毛泽东,他重友情,有孝心,有儿女情长,有慈父情深,他有凡夫俗子的各种感情,更有为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国家大爱”,从遥远的青少年时期的追梦时代,一直到迟暮老年为国操劳的伟人领袖时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读毛泽东诗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pg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