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什么网络文化最流行?毫无疑问,应是“点赞文化”。无论是上到微博平台,下至微信QQ,每则讯息旁必定会有点赞的功能,多则千万,少则几十,点赞毫无疑问是我们参与互联网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
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点赞?
先说说微博等互联网公众平台。互联网的发展大大发展了言论自由,人们对于各种新鲜事物畅所欲言,相比打字发表评论,点赞更加方便快捷,只需一键便可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从对潮流明星的追捧,如“鹿晗”等人每条微博都能收获千万赞,再到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比如中国南海巡航,网民的一个个赞汇聚在一起便是对国家的强烈自豪与拥护。点赞背后,是当代真实的潮流,是人民的价值取向,是一抹真实的中国。
而私人生活中,赞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微信朋友圈中常见的是各种分享生活的照片或视频,多以旅游美食,或个人日常生活碎片的分享为主,上传者在介绍里总不忘提醒大家喜欢就点个赞。赞越多,则代表分享的质量越高,也体现越多的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这种赞,是基于共同的审美品味,是一种生活交流,人际交往的方式,点赞别人的生活既是肯定对方也是肯定自己的生活理念,赞与被赞的双方是情趣相投的。因而,私人生活中的赞也是维护人际资源的重要途径。
但赞文化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事实上,赞很容易被错误地利用。最大的例子便还是微博,央视前日批评微博上恶意捏造赞与转发数,靠刷流量以哄抬炒作某位明星的低劣行为。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管,本来是表达网民真实情感的工具往往会被资本所利用,变成资本逐利,混淆视听的工具,反而不利于公众的言论自由。
而在私人生活中,赞虽然方便了人际沟通,但若只依赖点赞,人原本自然的交际沟通只会被简化为一个个敲打屏幕的信号,复杂真实的情感便会变得廉价浅薄。过往若某位生日,大家便会通过邮件等方式送上真挚贺词,如今只剩下了朋友圈或空间发条短信息,好友们手指点个赞便是人情到位了,而获赞的多少竟也变成了攀比人缘的工具,与人际关系捆绑起来,不点赞便是冷漠的表现,逼迫大家不得不靠点赞来维系廉价的感情。
我们要拥抱点赞,但也不应因点赞而被蒙蔽了双眼,淡化了感情。只有在客观理性的审视之上,点赞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畅享言论自由与情感沟通的有用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