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年以来工商总局核准公告,其中带“保险”字样公司共36个。虽然2017年刚过去半个月的时间,但是保险业的扩容不曾停歇,已有7家保险公司的筹建或开业得到了保监会的批复(否决)。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月16日,2017年以来工商总局预核准名单中带有“保险”字样的公司共有36个。而纵观2016年全年,工商总局预核准名单中共涉及保险公司290家,剔除重复的因素,也有上百家保险公司正拿着“号码牌”翘首以盼。
2、地方保险业“十三五”规划的陆续出炉:全国各地纷纷欢迎险企总部“落户”。随着地方保险业“十三五”规划的陆续面世,其未来几年的保险业发展思路也逐渐明晰。近期,各地方陆续发布当地保险业的“十三五”规划。梳理发现,部分地方调低了保费规模增长速度,强调保险的发展质量及其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同时,在中国保险业处在黄金发展时期的预期下,各地纷纷欢迎险企总部“落户”。在“保险姓保”理念指引下,各地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希望找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保险的理财功能将被弱化,而其风险保障功能、服务实体经济建设的功能将被强化。
3、长期护理保险箭在弦上 全国长期护理险模式盘点。我国许多地方开始先行先试长期护理制度,已涌现出强调“医养结合”、实现“护有所保”的青岛模式,建立独立社会保险险种、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南通模式,以政府主导的互助式保险为主体、商业化承保管理为依托的海淀模式,以“险种独立、保障基本、发展补充型和叠加型商业保险”为核心的上海模式等多种地方模式。然而,我国离建立像基本医疗保险那样广覆盖、制度框架清晰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还有很长的距离。
4、开门红银保产品有新变化:银行热销“退保不收手续费”保险产品。险企2017年开门红首月已过大半,各险企的银保开门红策略不尽相同。近期走访银行网点了解到,虽然各险企推出的产品名义存续期延长,但一些险企推出的实际存续期较短的产品,如“满两/三年后退保不收手续费”类产品,依然是银行网点的热销产品。数据显示,某银行在柜面与电子银行同步代售的17款“规模型产品”中,有16款的“实际存续期限”在五年及以下。其中,实际存续期一年期的有2款,两年期的有4款,三年期的有6款。实际存续期较短的产品,依然是一些中小保险公司银保开门红冲规模的利器。
5、时隔两年雾霾险卷土重来,业内担心重蹈覆辙。时至今日,雾霾的频繁造访甚至催生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口罩、空气净化器、“抗霾食品”、“防癌化妆品”等产品热卖,保险公司甚至也推出了与雾霾直接相关的险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上半年,有公司推出的“雾霾险”产品曾被高调叫停。如今雾霾又重来,经历了一番波折的“雾霾险”此次是否会重蹈覆辙?据了解,日前有保险公司与在线旅游平台推出的“雾霾险”目前还尚未上线,太平财险推出的直指雾霾的呼吸系统重疾险也并未在公司官网上线。
6、四大上市险企2016年原保费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7%。截至18日,四大上市险企已悉数披露了未经保监会审核的2016年原保费数据。A股四大上市险企原保费合计1.23万亿元,较2015年同比增长15.7%,同比增长4.7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中国人寿2016年原保费收入4306亿元。中国平安原保费收入4691.7亿元。中国太保原保费收入2192.18亿元。新华人寿原保费收入1125.6万元。
7、锦泰保险挂牌新三板中西部首家。1月18日,四川省首家法人保险机构——锦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交易大厅敲响宝钟,庆祝公司在新三板挂牌。锦泰保险为全国第三家、中西部第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保险公司,此举对锦泰保险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扩大资本规模意义重大,将大大提升锦泰保险在全国的影响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