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东京一年》读后感

《东京一年》读后感

作者: 迈村彩虹君 | 来源:发表于2017-08-26 02:26 被阅读466次

    盘腿坐在软垫上,长发垂拢一边,立即与这个世界有了个轻隔断,呷口茶,我就进入了自己的天堂。看这本书时舌侧和齿间渗出淡淡甜香,我说了我会好好看这本书,这源于我对方舟一面之缘的好感。

    强大的气场,冲天的才气,阴沉的忧郁,油光的世故……这些,都没有。近距离感受方舟,感觉不到任何浓烈的气场,邻家得不可思议。通常一个没有明显气场的人,一个不需要通过与众不同或明显气质证明自己的人,往往是有沉淀的。无存在感的人除外,这种人通常有一个明显的气场,就是我在哪里都没有存在感,聚会时插不上话,聚会后不记得有他。遇见过一个,唯一能吸引人注意的就是装穷装可怜,终于大家开始同情她,走近后真相暴露,有车有房用奢侈品,大家的感觉与其说发现上当不如说终于发现自己的愚蠢,灵魂不在一条道上就别勉强做善人状,彼此都不好受。而张扬如郭敬明,终于也是需要通过《小时代》超低的口碑,《爵迹》票房的惨淡以及性侵事件的媒体爆炸等递进式的挫折来逼自己重新沉淀。方舟的沉淀是主动的,在风口浪尖选择离开一整年并非易事,舍去了给别人看的自然就收获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就像她在“序”中总结的,从“自己的人生不知不觉被套上了一个齿轮”到“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我相信重新回归了自己的方舟,将不再惧怕名利带来的“舆论暴力”或“被消失”的焦虑,在自己的路上走得长长远远。

    回到书本上来。这是本制作精良的小书,大红的封面有很细腻的手感,和我的紫砂壶如出一辙,腰封是一张从北京到东京的行李牌,一点巧思荡漾开来,翻开书本,纸张和排版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这是一本旅居日记,以时间顺序从2015年12月16日开始至2017年1月17日,共46篇日记,附了一份日记中提到的地点索引,庙宇、书店、美术馆、餐馆等不一而足,还有一册十几页的短篇《雨男》一并收录,书中有伊藤王树(曾获艾美奖提名的日本纪录片导演)拍的一些照片做插页,但不同于普通的游记类书籍的图文配,非美女美景照,仅与文字保持着若有似无的关系,更市井更文艺,也更合这本书的调性。

    如果你喜欢跌宕悬疑的剧情,深奥拔萃的哲思,或是渴望通过阅读暂时摆脱自己无聊的角色与生活,那千万别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本身不存在剧情,有的只是普通的日复一日,但她可以带给你一种作者的视角,真实且有观点的,对人情百态的理解,对文学与世界的体察,还有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日本的风土,狭窄又广阔,可以安静地各取所需。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偶遇点滴感触,成长的蛛丝马迹串起沧海拾珠般的欣喜,本就是生活真正迷人之处。

    方舟很反感那句貌似源于高晓松妈妈的“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记忆里应该是在《如丧》里看到的,没有去核实。)认为这是一对“虚假的对立”,看到这里有种畅快感,因为不能更同意,内心若没有诗,去了远方照样苟且,平淡生活里处处藏着英雄的梦想与浪漫的情怀,自己选择闭上眼睛谁也帮不了你。参加明日之子之前的毛不易是个男护士,没有颜值没有地位,谁说不能做巨星的梦?区别也许在于大多数人止步于抱怨现状却又没胆改变吧。生活的勇者们,总是感恩已拥有的同时努力迈向内心所向,哪怕道路荆棘,也因尽收了沿途景色而无悔。写到这里,不得不赞叹方舟,这是个多么勇敢智慧的姑娘!

    书里难免会关注“突然离开现有舒适生活”这一现象,2016年1月24日这篇写了一个原同事,少女时爱看日剧和漫画,又一直喜欢日本历史作家司马辽太郎,两年前开始学习日语,“在临近30岁时毅然放弃原有稳定的杂志社生活来到日本,现在帮一家中日贸易公司做些零散工作,其余时间搭车去各地旅行,避开热门观光地,只在最好的季节去能看到最美风景的地方。”她说,这是她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方舟在这里说“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人们的这种说法是种自我保护,因为生活的沉没成本太高——那些逝去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对别的人生的选择的牺牲都无法挽救,所以只能给自己的人生选择寻找合理化的解释。”

    因为物质过剩而产生文明,人类终于不可避免地狭隘起来,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选择着合理的解释以及存在的证明,很害怕自己变成那样的人,自我到只关注自己或是高明轻巧地评价他人,无时无刻不在一种价值观的绑架与被绑架中,除了自己其它的都是错误的不幸的,遇见他们使我生出非常可怜又可恨的感情,可怜他们以“排他”来证明自己过得很好,掩饰内心的怯懦与自卑,保护自己仅有的不被夺走,坚定自己赖以存续的安全感。可恨是让我有仿佛这个原本美丽的世界在是非曲直的评价里已摇摇欲坠不堪一击的即视感。我们谁又能免去这般俗气,本就无法摆脱还要面对这样的夸夸其谈,每每遇见也只能关上耳朵或及早离开。

    真正的智者往往是未被文明社会以虚荣的方式粗暴污染过的纯粹的文盲,这样的人恐怕是不存在吧,如果曾经存在,也只能是六祖慧能了。难怪玄藏译心经时“般若”只做音译,因为梵文里的智慧远非中文“智慧”一词的含义,在汉语里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260字的心经说的就是一个空字,这几乎是与目前社会发展的隆隆轨迹完全相反的。2016年1月3日这篇提到井上靖的《天平之甍》一书,讲的是唐玄宗时期日本第九次遣唐,四个年龄相仿的留学僧在唐朝待了二十多年,一个娶妻生子还了俗,一个放弃了使命成了在街道讲道说法的行脚僧,最聪明的一个病逝于第五次鉴真东渡,只有最木讷寻常、缺乏天分的一个成功随鉴真到达奈良,据说书里有不一样视角的鉴真东渡,四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命运一定会带来许多现实共鸣,是我看这本书到现在最想找来看的延伸阅读。另外我还种草了冈田美术馆,必须寄存相机手机才能进的美术馆。

    我一直认为写字的人无论几岁都是感官巨大、过早成熟的孩子,对生活的各种细节有着无法忽略的感触,小心翼翼地探寻着生命的各种意义,以极大的热情冷静地思考着,最终以各种形式发现真假善恶本是共生,注定会是个乐观的悲观者。就如同2016年1月16日里提到的“我们一直生活在鸽灰色的天空下,凄暗的风景里、泥泞的道路旁,我们并不排斥这个世界,而是日复一日地筹划建造一个我们不能建造的世界。”

    “爱想象中的人很容易,可当他们来到你的面前,爱他们就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在一个全是瞎子的国度,独眼龙是很痛苦的,因为他能看到别人仗着黑暗的不堪和龌龊。于是独眼龙选择戳瞎自己。”

    “为什么中产爱跑步,因为跑步是一种苦修。而苦修,是对过剩的回应。”

    “物是人非,终于变成了物非人也非。”

    看到66页,不乏此类寻味的句子,我尽量将我有感应的部分记录下来,以免转身就忘。

    “送我爸去机场,临走前问他:‘你对日本印象怎么样?’他说:‘真干净啊。地上一个烟头都没有。’他来日本前就预备好了这个答案,决定赞美这里的干净。来了一遭,待了四五天,不过是证明了这个简单的结论,便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你看人是多么有意思,不知看这篇文章的你又预备好了什么答案,是否会想去读一读这本《东京一年》呢?

    读者在日本的游览索引,包括了书中提到的所有地方。

    书已读完,随着作者在日本时间的长久,对日本的文学、艺术描写得越来越丰富、深入,我对日本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有些近乎愚昧的排斥,所以看得特别吃力也无法感同身受,看那一段时特别艰难,严重怀疑这本书不适合我,其实人主动或被动选择忽略的东西冾冾是自己认知体系的贫乏之处,从这点来说,这本书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我的不足。

    近尾声的部分,终于回到我能理解的状态,也没有看得那么辛苦了,看到作者提到作家的生活本质,到是可以感受到一些她自己的无奈,关于超越过早盛名的自已,关于期待自己负责任的作品,关于家庭与未来,于悲观中乐观。就像她自己说的厌恶“鸡汤”但依赖“鸡血”,因为有份害怕因此不停积累。直到自己开始动笔才明白,“旺盛的创作状态和幸福的家庭生活无法平衡, 这是从事艺术人的宿命。是艺术之神选中你,而不是选择服侍它。“我十分羡慕三毛对待写作的态度,如果把她的生活比作一块蛋糕,那么写作只是蛋糕上的樱桃,生活远比写作重要,何等潇洒!可有几人能做到因为要为丈夫包饺子而让约稿开天窗?又有几人能做到封笔多年依然让别人等着约稿?三毛只能是三毛,更多的写手或作家,为了销量及江湖关注度而奋笔疾书,终日在不见天日的案头,埋首熬着白发。从艺之艰辛,是于人前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好在自己不以此为生,不为写而写,这篇读后感本是分上下两篇,但因后续已不想写,便在此狗尾续貂并成一篇好了。我也依然相信有许多因为热爱文字而笔耕不辍的人们,无论年轻或年长,仍然纯真如孩童,努力生活快乐写作。我祝福他们,祝福自己,也祝福方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京一年》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xm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