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媒体创业人越来越多,但首先推荐你先去了解下媒体行业,首先你要了解你的用户是谁,这是不可复制的,别想塑造另外一个克隆版的,因为没有任何实用性。你试想一下,每个品牌,每个人,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影响力,只不过还没被发现。
有产品自然就有用户,那自媒体它也是一个产品,自然也就有用户,是谁?这个自媒体的用户和关注者当然是电商卖家偏多人群,这也是为什么卖家在做1周年庆的时候做回馈,最后变成回馈买家的活动。所以当选择了1个用户群体的时候,就会围绕这个用户群体做很多事情,比如:宣传的渠道、优惠活动、宣传文字、宣传文章等内容都会结合在一起。
我觉得,新媒体创业,要想获得商业价值,需要考虑三个维度:�用户影响力是否精准;‚用户购买力是否足够强;ƒ用户基数影响是否足够大。
�用户影响力是否精准
对数人对而言,做新媒体的概念和追求的目标是阅读量,如果要想有阅读量,追热点肯定是不二选的路径。但问题关键在于,几乎每天热点都发生在不同的领域,而不同的领域又会产生不同的热点,所以影响到的用户群也大不相同;长期下来,热点媒体的用户几乎是大杂烩。如果单看网站流量、微信阅读量,还不错,但如果嫁接到商业模式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理想化的情况是,一家新媒体嫁接某种商业模式时,这种商业模式能覆盖到这家新媒体的所有用户,才能发挥出最大价值。有利就有弊,缺陷是:多数新媒体不够精准、用户分类难,除广告模式外,无论嫁接何种商业模式,都只能覆盖到平台上一小部分用户,得不偿失。如果某新媒体说“所有人都可以是它的用户”,那基本可以判断,这家新媒体不会有多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有的人会有疑惑:某些新媒体看起来影响力很大,但为何只能做广告,原因是:用户太杂,除广告模式能覆盖到它的绝大多数用户外,其他的商业模式无能为力。假如,一家每日UV有10万的新媒体,其中只有5000的UV跟创业有关;那么这家新媒体上线融资对接平台服务的结果可想而知。
‚用户购买力是否足够强
有人会说自己的新媒体影响到了精准的用户人群,却依然没看到商业价值。比如,天天只做美食或健身推荐,确实影响到了一群吃货或者需要肥胖者,如果这个群体本身没有购买能力,除非你能影响到上万以上的用户数,否则也别想用影响力创造什么商业价值。
贵圈儿待久了后会产生一个误区:科技互联网行业群体的人购买力就强。所以,大部分新媒体人群的内容都围绕着互联网人群展开,也只为互联网人群服务。实际上,在中国,科技互联网人群,从来不是最有购买力的,而且互联网免费惯了,即便有购买力也未必愿意购买。目前来说,专注互联网创业行业的媒体里,想在互联网创业靠做公关赚钱,很艰难。互联网创业者的人群的购买力有限。

有想象空间,但目前没有太大购买能力,传统行业的转型者,有现实的购买力。
影响第一群人,靠线上产品内容就能影响;
影响第二群人,必须内容精准和线下活动结合。
过去大量的线下活动,把影响力渗透到了二线城市,多数传统行业的转型者是大量精准且有购买力的人群。
ƒ用户基数影响是否够大
要以上两点不难,做到垂直细分领域里的中上层。对领域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到领域的大小问题,领域太小,即使再精准,能影响到的用户基数太少,商业价值必然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要做行业性质的新媒体,一要考虑个别行业用户基数大小,二要考虑行业在市场上的互联网影响力程度。
如果覆盖的用户数足够大。目前,相当大一部分企业对互联网已经不陌生,在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也是日渐增加,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实体经济的运营也是日渐消退,传统行业有转型需求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新媒体网络影响已经不再是线上互动,而在线下端。把互联网的思维、工具、服务等倒入线下端,线上与线下服务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商业价值。
综上所述,如果要综合某家新媒体的商业价值,一看线上宣传的流量大小外,二看线下影响力度的指标,只有用户愿意往线下端走,线上线下结合才能代表他真正认可这家新媒体,才有更多机会嫁接更多的商业模式,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新媒体的崛起,不仅要有精准且有购买实力的用户,还要有能真正嫁接起众筹的商业价值才能带来更多商业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