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时报刊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独处,是一种能力》,因为当时性格内向,不苟言笑,每天生活的重心就是读书学习,所以内心很是认可。因为认可所以践行,再回过头看时发现那种观念已然不知不觉中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
后来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我都比较独处,觉得社交太麻烦,信奉高质量的独处优于低质量的合群。所以,我的学校住宿生活,一直比较安静,颇有点《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彻的味道。
再后来进入职场,发现总是和上司不和,总觉得公司的条条框框太多,或许习惯了独处的自己,无形间养成了热爱自由的生活习性,总之,在公司工作让我感到各种不适,也很难在一家公司长久干下去。通常辞职前会伴随一种巨大的精神内耗,患得患失,焦虑难眠,各种负面情绪如影随形。
辞职的次数多了会愈发深入的自我反思,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一点,那就是大学时代对村上春树作品的大量阅读,已然悄悄塑造了自己的性格。作者为人处世的法则和观念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我发现自己也喜欢孤独的运动——跑步,也向往阅读写作这种规律的生活,甚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感到一种悲观(但不绝望),因而非常理解村上春树为什么会选择丁克。丁克的生活方式通常会造成老年生活比较孤独,但我依旧相信村上春树没有后悔。因为他内心太渴望自由和独处了,有孩子的生活诚然会热闹一些,但是也会增添许多生活的繁琐。
村上春树选择文学专业并热爱写作,无疑和童年时的经历有关,他本人也很喜欢读历史,对于二战时国家的所作所为村上春树做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在他的作品《奇鸟形状录》和游记中有提到。或许是这段灰暗的历史,让他对生育下一代有了抵触。有些人生来就具有写作的天赋,但是村上春树显然是后天的耕耘(为了探索人生)才收获了这种写作才华。无论是先天因素还是人力因素,都离不开喜爱独处的秉性。
回首过往,长期独处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好坏参半。
一方面,长期独处意味着欠缺和外界建立联结,遭遇困境时难以获得外界的人际支持。人格上会显得狭隘孤僻,适应新平台新团队时较难磨合。如果待久了就比较内耗,因为他们不善周璇于别人的情绪,也不喜欢可以判断他人的心思。历史上恃才傲物的人大多从小缺乏与人打交道的环境,而不是不懂为人处世之道。他们比较独处,也比较自我。
另一方面,长期独处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关注内心真正的需求。遇事独立思考不会随波逐流,没有主动迎合外界需求的必要,因此性格上通常比较正直、理性,对事不对人。这样的人如果从事管理领导工作很容易被贴上招黑体质的标签,但如果做自由创作性的工作会游刃有余。记得作家冯唐说过,和人打交道会比较木讷,但是和文字打交道快活的像条鱼。
独处,能够为繁重的精神找一个出口,让伪装的心灵回归真实,让沉重的灵魂得以休憩。但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似乎并不起作用,心理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多出去走走多参加社交活动,积极参加工作。
生命的真谛在于动静总相宜,只有把握好独处的度,才能正确的舞动这把双刃剑开启美好的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