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诗人惠特曼说:“你最初读到什么东西,你最初看到什么东西,这些就会成为你未来生活的一部分。”唐诗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其内容丰富,韵律优美,意境动人,给人无尽享受。
与女儿原本就不多的相处时间里,我总会找各种理由让女儿跟我一起诵读唐诗。文化经典对于提高女儿的文化素养,塑造她的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在和女儿背诗比赛中,不仅女儿在识别韵律方面更进一步,作为父亲也获益匪浅。
今天的常识里,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所不同。
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当然,“近”是相对于“古”而言,表明它是“当代”诗歌的新兴载体。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唐代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巅峰。
古体诗自由散漫,特别适合李白的性格。也正是这种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体裁,才能让他“斗酒诗百篇”、“敏捷诗千首”。如果改写近体诗,即便有更高的才华,也不可能写得这么敏捷。曹植“七步成诗”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让他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七律,任凭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很难做得到。
李白年轻的时候倒也认真学过近体诗的写法,但这种体裁毕竟太不合乎他的性情,所以在写诗越纯熟之后,写得也就越随性了。
我手上的这本《唐诗三百首》就是按照诗歌载体来分类的,分成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等。
近体诗特别重视格律。所谓格律,顾名思义,就是格式和音律。格式很简单,每句七个字,这就属于格式。音律要复杂一些,古人把汉字的音调分为平、仄两类,凡是平直的发音,比如“啊——”,还有向上扬的发音,比如“谁”,都叫平声字,凡是往下压的发音,比如“我”、“去”,都叫仄声字。唐朝人的口音当然和今天的普通话不一样,他们的四声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四声,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有了清晰的平仄概念,就可以有意识地来调整诗歌的音色美了。简单讲,就是让诗歌读起来更好听。
最核心的平仄规则就是:平声字和仄声字要有交替,有错落,这样的话,诗歌读起来就会特别有抑扬顿挫的感觉 。所谓抑扬顿挫,“抑”就是仄声,“扬”就是平声。英文诗里有所谓抑扬格、扬抑格等等,英文虽然没有声调,但有重音和轻音,所以用重音和轻音的关系来形成平仄关系。
有了平仄,才有对仗。所以写对联不但要有字义上的对应,还要有平仄关系上的对应。七言律诗的八句话,本质上就是四个对联,所以近体诗常常用“联”来做句子的单位。四个对联,依次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和尾联虽然平仄必须有对应关系,但语意可以不对仗,而颔联和颈联必须从平仄到语意都构成严格的对仗关系。所以,哪怕你还没有理解好平仄,也可以仅仅从上面两首诗的颔联、颈联的语意关系上判断出谁是古体诗,谁是近体诗。“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坐此对窗牖”,显然不是一个对联,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至少你能看出来“三顾”对“两朝”,“天下计”对“老臣心”,这是再明显不过的对仗关系。
比起近体诗,古体诗几乎可以说是自由体,格律限制非常少,想多写几句就多写几句,在七言里边穿插一点三言、五言、九言、十言,都行,想换韵就换韵,平仄只在韵脚的地方才需要留意一下。
有了以上基本认知过后,再来看杜甫的这两句:“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第二句里边的“中”到底应该怎么读呢,读zhōng还是读zhòng?
答案是,每一句的偶数位置的字和最后一个字属于重音位置,那么在这一联的上联里,“飘”是第二个字,偶数位置,读音是平声,所以从这个规律上,你也会知道下联里边对应的“中”应该读仄声zhòng。
思飘云物动,对应的是平平平仄仄
律中鬼神惊,对应的是仄仄仄平平
当逐渐了解一些读诗的常识过后,才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朗朗上口、精妙绝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