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谷幽兰》比尔·波特(美)
《空谷幽兰》本书英文书名为《Road to Heaven》,这是一本令人尊敬的书。作者波特先生,一个美国人,用令人尊敬的虔诚、谦虚和务实的精神,先是于70年代到台湾的寺庙开始研究佛教十多年,然后于90年代赴中国大陆寻访“当代隐士”,本书是寻访过程的真实记录。摘录几句我认为经典的对话与书友分享:“你守戒的时候,就能够清楚障碍和执着,只有到那个时候,你的禅定才能够深入。而只有通过禅定,你才能开悟。这就是律宗背后的逻辑。”“慧圆:努力活着就够我忙活的了,但是我每天天亮前起床,诵《法华经》和《地藏经》。晚上我打坐念佛。修行要靠个人,这是我的修行。”“中国隐士传统的一个循环论题是,与其说隐居意味着放弃社会,还不如说它意味着放弃贪欲。”“作为一个原则,隐士们首先通过改造自己,进而寻求改造社会,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来太白山是为了冷却自己的热情的。”“智慧会生起慈悲,道会来到世间”“那些隐藏着的人,终有一天会大放异彩。”……本书是向朋友借的,的确是借来的书读起来格外有味道[呲牙][呲牙]
2.《指匠》萨拉·沃特斯 (英)
《指匠》维多利亚三部曲之三《指匠》,也是三部曲中最好看的一本,45.2万字580页的一本书,你一定会为书中委婉曲折不断反转的情节发展所吸引,一个幸运的贫穷女孩和一个不幸的富家小姐,因为一个阴谋,整本书将那个时代的小人物众生相,鲜明地展现出来。
这是一本充满魅力的书,书中的文字被编排成一个个迷局,引人入胜,这里充满阴谋和虚伪,冷漠和离奇,同时也充满了勇气和希望。每一次反转都是一个陷阱,所有的事实都藏在阴谋之下,而真相往往比阴谋更加的可怕。小说的结局是温暖的,待所有的事情百转千折,两人在旧地相见,读罢全书,有被感动,有被震撼,相爱的人永远会在一起!
本书翻译到位,是一本匠心别具的小说,读起来流畅优雅,书中写到乞讨生活时灵活的手指,翻动纸页轻盈的手指,她们彼此交缠暧昧的手指,翻译者译成书名《指匠》,如果是我,我想改成《绕指柔》。
这是今年我看的最厚一本也是最好看的书之一,在去拉斯维加斯的路上读完,意犹未尽,我给本书打分96分。诚意推荐,五星好评。最近也想看因这本书改编的英剧《指匠情挑》或者韩国电影《小姐》。
3.《毒木圣经》芭芭拉·金索沃(美)
《毒木圣经》所谓的文明对非洲做的都是血淋淋的剥削与压迫,而自以为无私奉献的传教士对他们做的二次伤害还不自知。
成年人最可怕的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还非要去教导别人怎么生活。父亲是有着坚定信念的传教士,对当地一无所知还不愿意去了解他们,执着的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改变他们,最终酿成了悲剧。
本书以母亲和四个女儿的不同身份进行述说她们的经历。每个人经历的历史都是片面的,你只看到了你看到的还有很多你没看到的事情在发生着。。值得一看~
4.《深網》Deep Web
《深網》兩個字總結:爛書。幾點報告:1.書名講Deep Web,也可以說是Dark net,但實際上從頭到尾對暗網涉獵的不多,不如說從頭到尾都在講加密軟體洋蔥伺服器Tor。2.故事講作者想寫一個跟Deep Web有關的書,但實際上他根本進不去。他唯一有實際接觸的只有Tor。3.整個書用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故事互相串連,但無意義的無聊的要死。4.翻譯的超爛,昏昏欲睡。5.喜歡描述受採訪者的所有動作想製造懸疑感但我只覺得在騙稿費。6.書裡只有一個觀點,Tor的加密性不可破解,所以有壞人拿來做匿名傳輸,但加密性軟件沒有罪。不應禁止。菜刀可做菜,不能因為有人拿刀砍人就禁菜刀。7.爛書中的爛書,浪費了我人生寶貴的生命。我決定待會兒扔進垃圾桶!
5.《围城》钱钟书(中)
《围城》看完了钱钟书的《围城》。这类书在几年前我是绝没有耐心看完的,如今看起来却津津有味,看完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却恨钟老先生怎么不再多写几章。
印象中总觉得《围城》是一本爱情小说,无非就是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的四段爱情故事来诠释他如何在爱情的“城”里进进出出,第一段爱情是近似艳遇的情欲之爱,第二段是门当户对却你有情他无意的尴尬的爱,第三段是唯美的却无法得到的爱,第四段是平淡无味却又无奈的爱。作者对这四段爱情极尽嘲讽,尤其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可谓出神入画,如果早年看了这书估计对爱情心理阴影面积会大些。
书中的另一条线索,方鸿渐的三次工作经历也是令人唏嘘,堂堂留洋生毕业即失业,先是靠关系到银行去帮闲,基本是看别人脸色混吃等死的感觉。接着阴差阳错被人骗去内地当了大学副教授,没想到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把个方先生弄的焦头烂额灰头土脸。不得已回到上海,经好友推荐去一家报社工作,却只能在资料室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
看着方鸿渐在作者笔下,在爱情事业两座城里摸爬滚打,始终想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愈是如此愈是迷失。读罢,细思极恐,爱情、事业、自我这三座城不仅是方鸿渐的城,又何尝不是当下许多人的城呢?
6.《尘埃落定》阿来(中)
《尘埃落定》一本兼具民族文化特色、故事传奇性、通俗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这本书不仅仅体现的是与传统汉文化所不同的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还在于展现藏族的文化民俗,生活习惯,权利制度和宗教信仰。此外在构造小说结构和塑造人物的过程中,阿来也能保持很好的文化性和传奇性,这可能就是这本书成功的一个要素。
说实话,这本书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去看待藏族文化,看待藏族土司制度的衰落,个人感觉有点类似王小波先生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主人公二少爷是常人眼里的傻子,将他作为参照世界的标尺,显得更加特别,从一个被人忽略的傻子到总有突发奇想和特别作为,到展现超乎常人的能力,再到掌握着最后时期的话语权,充满了传奇。这本书的另外一条线就是爱情和人性,塔娜是政治的牺牲品,不甘地嫁给了傻子,却又背叛;卓玛从开始到最后,始终以不同的方式陪伴在傻子少爷身边;他大哥从觉得傻子人畜无害,到视他为权力的争夺者,再到想要除掉他,都是因为权力欲望的蚕食了人性;老土司既希望大儿子能够有所建树,又对二儿子表现了真切的爱,到最后的逊位和重新掌权,人性的矛盾集中在了他身上。
7.《动物农场》乔治·奥威尔 (英)
《动物农场》农场里的一群动物不满于人类的剥削造反革命赶跑了农场主,本以为动物自己当家作主从此会过上向往的好日子,结果却换来了更专制的统治,只不过统治者由两条腿的人换成了四条腿的猪而已。一切都只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更差,历史可以篡改,言论不在自由,在虚伪和谎言里,动物们被统治者愚弄着,吃的更差,干活更多,被压榨,被迫害,被奴役而仍然沉浸在自己是农场的主人美梦里。你以为这只是个故事吗,我觉得这是历史或许还会是未来,代入感太强了,细思极恐。
8.《焚曲》苔丝·格里森 (美)
《焚曲》这本书是悬疑小说,开篇就颇有恐怖故事的氛围,感觉一直在揪着心,对接下来剧情的好奇,克服了恐惧的心情,才发现原来这本书讲尽了善与恶,书中的曲谱连通了现在和过去,道尽了人性的真相,可怕的二战历史,当时纳粹对犹太人的残暴屠杀的残酷与震撼扑面而来!这部书讲述的故事跨越了两个世纪,两线并行叙事,紧张的情节仿佛遏制住呼吸。从故事的开始到结束,爱、灵异抑或信念、犯罪的要素相互杂糅,只为掩盖那些不可触碰的秘密,读完对人性的拷问和沉思会在心中蔓延好久。而我们想要做的是抽丝剥茧找出那只有一个的真相,哪怕真相代表着邪恶与失格。
9.《死亡如此多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死亡如此多情》很久以前读过《最好的告别》,这次的《死亡如此多情》关于生死离别人情冷暖的感受更强烈。全书用一篇篇发生在国内的医护人员与走在人生尽头的病人的真实故事,有痛苦、有悲凉、有不幸、有温暖、有感动,有勇气,有求死而无能,有求生而无力。在选择重病时候怎么离开,是姑息治疗,在家人陪伴下离开,还是在穷尽医疗资源痛苦中离开,或许在病人与家人的角色中,哪个选择都没错。顺便推荐法国电影《爱》,与这本书的主题类似。向死而生,人生这一趟,来都来了,那就好好走下去呗。
10.《那不勒斯四部曲》埃莱娜·弗兰特(意)
《那不勒斯四部曲》那不勒斯四部曲:《失踪的孩子》、《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我的天才女友》,这个系列讲真的故事剧情还蛮简单的,但是就是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让你一直停不下来,据说现在已经被买下版权正在制作成为影视作品。
莉拉和莱侬,60年的超级闺蜜,闺蜜之间不会只有简单的温情,也会有嫉妒,也会有较真,也会有内心的对抗。
莱侬眼中的莉拉是聪明的,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是敢作敢为的一个充满棱角的女生,反观自己反而是一个活在莉拉影子下面的人,莉拉敢敲门进入堂阿奇勒(街区里大家都害怕的一个人物)的家里询问掉落在他家地下室的布娃娃的下落,她能够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她能够在怀孕期间毅然告别丑陋的婚姻,在一家肉食加工厂打工……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愤怒,莱侬开始奋力摆脱这个破败、充满暴力和宿仇的街区。成了街区的首位大学生,并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甚至出版了首本小说,莱侬终于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婚后的莱侬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其疲惫不堪,而尼诺的到来更是打破了苦苦维系的平衡感……
这是一个很长但是很有意思的故事,两个女人共同体验着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11.《华氏451》Ray Bradbury(美)
《华氏451》华氏451,纸张燃烧的温度,这个温度是否准确,不重要。有人将科幻小说分为三类“what if ”,“if only”,“If this goes on”, 这本书作为第三类型,以当时(1953年左右)的现象为延伸,构筑出一个荒诞的世界,反智社会。在预测的世界中,电视“傻瓜盒子”将人类禁锢于房间之中,人与人之间缺少谈话;没有人再读书,书本作为禁忌的存在,阅读不合法。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消防员(焚书人),他热爱工作,直到他遇上一个神秘的女孩:“你读过你烧的书吗?”“你知道吗曾经的消防员是救火人”,“你快乐吗?”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引以为豪的职业带来的虚伪快乐无法掩盖空虚,现实的世界开始分离,现实大概是我们预想不到的荒诞组成。
故事虽然不像《1984》般具有政治性的寓言,但反应了在思想禁锢后,人类追求简单快乐的同时情感枯竭和疏离的状态。感觉故事的设定蛮有意思的,书本作为人类文明与智慧的承载物被禁止,虽说知识造就了不平等,但是把销毁书,不要知识,作为维持平等的方式有点讽刺。作者讲述故事的方式也很诗意,推荐英文版。
12.《宫女谈往录》 金易(中)
《宫女谈往录》今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遂翻出这本老书《宫女谈往录》。其实里面还有个副标题“储秀宫里随侍慈禧八年”,是慈禧的一位贴身丫头口述往事,再由金易先生和夫人整理而成。虽是正史不收、野史亦无所志的宫廷琐事,读罢却足以让人感到震撼,不过百二十年间,世间变化竟如此天翻地覆。但最吸引人的,是生动真实的生活细节,勾勒出与史书上不甚相似的人物形象,如慈禧、李莲英、光绪等,可算另一种视角,但总体基调还是让人略感压抑沉重。就像老宫人说的,宫廷生活像一场梦又像一出戏,从来只有“真哭假笑”。可叹的是,这些嘴尖舌巧、精明能干的人,大多下场悲惨,也是时代所致吧!
作一点歪想,当下流行的日产蒸脸器、晚安粉,可算是老佛爷玩剩下的“宫廷秘方”,怎么我们就没有开发出国产爆款呢?她老人家要是穿越到现在,七十岁了还要涂脂抹粉、穿着大红绣花睡衣,恐怕也是潮范儿网红奶奶,书中大概有三次注释了“老公”的原意,可以说是,给年轻人划重点了。
13.《腾讯传》吴晓波(中)
《腾讯传》互联网伴随我们度过青春时期,我们也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更迭和腾讯的成长史。从QQ秀到QQ空间,从3Q大战再到微信时代。
总是在一些时间节点上回忆那时候自己的状态,原来,我们也是经历了互联网大世纪的一代人呐。曾经,你QQ隐身对其可见的人如今在何方呢?
14.《水大鱼大》吴晓波(中)
《水大鱼大》十年前,北京,世界瞩目的焦点。110米栏赛场,刘翔一瘸一拐地蹦向终点并亲吻跨栏的景象历历在目。他没有跑出中国速度,但这十年间,中国发展的速度却异常迅猛。
十年间,福州,寰球同此凉热。我也从初出校门的懵懂少年,变成了一个尚不油腻的中年人,而我们的祖国也迈入了改革的"不惑之年"。激荡十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互联网产业崛起,原有经济格局被颠覆。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更是成为经济领域的重点话题。回首这十年,既是对中国企业发展史的系统回顾,不经意间,也对自己的青春进行了一次缅怀。我与祖国共成长,听起来有些矫情,却也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身处国企改革浪潮之中,个中滋味甘苦自知。
十年后,俄罗斯,世界杯如火如荼。青春不过几届世界杯,亨利望着场上的姆巴佩 满眼都是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感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同时,你也会惊叹于高科技被如此广泛地应用于足球,甚至改变比赛的走势。未来十年,"第四次浪潮"所形成的科技进步将颠覆既有的产业秩序,甚至挑战人类的伦理!而当改革进入下半场,中国改革及企业成长的复杂性一点也不会因为这个趋势的存在而稍有减缓。
有人叹息青春散场,历史已经结束,也有人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大水之中,必有大鱼。"谨以此书献给正在改变自己命运的中国人"吴晓波在书的扉页上這樣写道.
15.《文心》叶圣陶&夏丏尊(中)
《文心》在我2018年的读书计划中,有涉及写作类的书籍,其中就包含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大师联手创作的《文心》。从4月起,我阅读该书共4遍,并力争在十月上旬完成读书报告。之所以投入如此大的精力,皆因为这是一本相见恨晚的好书。
初读的动机比较单纯,目前女儿上小学,写作是很重要的能力,固然可以选择校外写作老师,我想要是自己懂写作岂不是更好,方便与老师交流,也能辅导孩子。
《文心》在没有阅读之前,我片面的认定其为写作技巧的书籍,带着些许功利性的心态开始阅读。当合上书时,最大的感触是,遇到这本书确实太晚了。如果是初中,哪怕高中也行,那么我对写作的认知将远高于现在。
书中讲述的关于积累词语,查找写作问题,制作读书笔记,诗词的赏析,朗读的方法,感情的触发与升华等内容让我受益匪浅,写好文章需要用心体会,用心感受,用心创作。
二读试图找到写作术与道之间的关系。《文心》结尾处,叶圣陶先生的儿子提及书中老师、家长与学生的形象,虽有过于理想的嫌疑,但一个人的成长确实源于老师、家长和自己共同努力的结果。博学且负责的老师,严谨且宽容的家长,独立且上进的学生构成稳定的三角关系。
陈到望、朱自清两位先生为该书作序,谈及他们对写作的看法,一针见血的指出写作的难点。而三联出版社在《文心》简介说到,书中讨论的语文教学上的问题今天重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年的问题在今日看来依旧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还衍生出其它的问题。在写作这个问题上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老师、家长及学生更多的是互相指责,探讨谁应该负更多的责任。
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与老师互动,严格要求孩子,同时不断充电,营造爱学习爱写作的氛围。只不过这个过程实在是太辛苦了!
三读之后我已将《文心》中提及的其他作者写的书籍,诸如《修辞学发凡》等整理完毕,可以说单就写作已经没有什么了。再读此书更多的是补充书中一些情感问题。这个方面之前是有忽略的,或者说重心全放在写作这件事上。
感情是写作的灵魂,也是一个人活着的重要因素。主人公之一的大华因为父亲失业的缘故,无法继续上学,只能去当工人。从不情愿离开学校到融入工厂的新生活,他的感情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学习的渴望。
另一个是大家对国破山河在的悲伤之情。该书著于20世纪30年代,恰逢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对国家蒙难的愤慨,对人民遭遇的无奈,都体现在写作中。
这种感情是肺腑之情,绝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简单卖弄。感情的升华让整个写作的格局跃升一个层级。
四读在九月中旬完成后,便着手写读书报告。我注意力放在书的最后一节,即第32节《最后一课》,此时书中同学们即将毕业,他们的王老师发表感言,读者也感受他们人格上的成熟,写作上的进步。
三年的艰辛学习,不仅让我联想到今日浮躁的写作风气,在知识变现的驱动下,在10万+阅读量的刺激下,人们更渴望在极短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写作抛弃了积累,走肾不走心,割韭菜成了最紧要的事情。于是“震惊体”、“标题党”、“断章取义”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拨弄着我们的情感,而时间久了,被喂养的我们似乎已分辨不出优劣与美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虽是老生常谈,但事实证明上窜下跳的浮躁之气是不行的,行文之心,为人知心,处事之心,经商之心都离不开心。
16.《给35岁的崭新开始》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样,35岁了,心底隐隐有着人到中年的些许忐忑、不安,觉得年轻飞扬的自己已成过去,接下来就是逐渐下坡路了吧。
很惭愧,虽然从未认真思考过晚年,但我却天然认为自己「50岁就差不多」的设定,有时数数就剩15年的人生,觉得有点狭窄、紧迫。
怀着这样的心情,在Cowbooks的书架上遇见这本《给40岁的崭新开始》时,我捧起了她,我意图在此中寻求交流与解答。
豪不夸张地说,我喜极而泣。
「把40岁当作新的起点,目标则是耀眼的70岁」,这样的观点,让我有种天上砸下了「20年厚礼」的「土豪感」,抬望眼,前路崭新又开阔。
40岁,是毛虫破蛹成蝶。书里详细叙述了很多切实的工具,来全局观看整个生命地图:
整理过往,制作20岁到40岁的年表,客观认识自己;制作所有物清单,盘点自己现有拥有什么;然后表达感谢,让过往归零。
那么什么样才是耀眼的七十岁,如何持续地累计经验、磨练自己、不断努力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后抵达终点?从抱持的心态,到方法,都很具体。很容易实践。
我忍不住翻阅了一遍又一遍,想清晰地记住逻辑、理解方法、然后付诸实践。
是的,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耀眼的七十岁;始终可以对人、对社会付出的「有用的工具」;深刻牵系的幸福;规划时间,生成自己的风格,拥有质感与智慧的气度;绝对不要成为「弱者」,不管失败多少次,拿出勇气,再一次站上起点;陈年品质,而非老化。
17.《阿德勒爱与引导在教育中的实践》俞芳 等著 / 吳毓瑩、吳淑禎
《阿德勒爱与引导在教育中的实践》这本是台版书,讲述了12个孩子的故事,老师们运用阿德勒心理学,帮助孩子发展归属、信心、贡献的教育现场故事。
这12个孩子,在现在的教育来看,都是一些问题孩子,辍学的孩子、打架的孩子、故意破坏的孩子~~~很多时候,老师已无计可施,同学避而远之。什么可以改变这些孩子,什么可以让孩子回到正途,唯有爱,唯有接纳,唯有鼓励。而鼓励是阿德勒心理学之根本。
阿德勒告诉我们孩子需要我们给予信心,相信可以透过勤奋、毅力、实做与勇气完成任务。而父母与老师最严重的错误就是看到孩子已经迷失在路途上了,还预言孩子一定会失败。
那么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看似困难其实也很简单,要引导孩子的心智,我们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一旦你看懂了,就会用你所知道的方法,把孩子的心智导向更高层次更社会性的目标。
阿德勒曾经说过,人类无法独自存活,在此束缚下与人产生连接是孩子的迫切渴求。在连接的渴求下,我们就可以和任何孩子建立关系,重要的基础是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很爱她,很珍惜她。那么如何和孩子表达呢?
书中说到老师可以用这样的话和孩子沟通(家长也可以):你可以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如果你想告诉老师,你可以说说看为什么生气吗?有事情可以来跟我谈谈,这样我才能帮助你,让孩子知道老师和他是一起的,老师愿意好好听你说清楚讲明白,事情是可以解决的。如果老师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孩子是可以吸收到接纳和联结的。
第二是要发展孩子的能力与自信,每个孩子都不用,每一个“问题孩子”也都一定有优点,所以老师要像放大镜一样看到孩子的优势,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用进步来带动下一个努力,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长出新的能力和自信。
第三是需要孩子的合作与贡献;阿德勒说,每个人都需要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发挥社会情怀,贡献自己,与他人合作。帮助这样的孩子,需要让孩子感受到在团体中的重要性,从而滋生勇气,面对人声的困境。
最后分享鼓励的五种方式,在生活中可以大量的运用在孩子身上。
鼓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正向温暖的氛围,是赋予孩子勇气和信心。
一、肯定特质与能力,第二、给出具体的感谢,第三、看重努力进步,第四、表达信心,第五、传递接纳认可;
鼓励会点亮孩子的生命,鼓励会联结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一个感受到爱的孩子,是一个会散发温暖的孩子。
18. 《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刘震云(中)
《血王冠 :玫瑰战争》四个不同阶层素不相识的人,农村姑娘牛小丽,省长李安邦,县公路局长杨开拓,市环保局副局长马忠诚,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随着故事展开,不断一路牵连下去,随着刘震云的圈的建构,可以把世界上所有事全连到一起,背后藏着幽默与荒诞,透露着其间的无奈、酸苦、悲凉。
有刘震云风格的叙事手法,简洁朴素的写作语言。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看似不相关的人物总能通过一根看不见的线联系起来,起于青苹之末的风,威力足以吹尽雾霾,令天地为之一新。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故事外的吃瓜群众们不在场却也无处不在,看着深陷其中的人痛不欲生却乐不可支。
19.《血王冠 :玫瑰战争》
《血王冠 :玫瑰战争》这是一个讲述上自公元1064年,下迄公元1485年,时间跨度421年,涵盖诺曼入侵、英法百年战争再到玫瑰战争,见证金雀花王朝肇建、全盛到谢幕,从巴黎跨越到伦敦的故事。
这是西欧的楚汉争霸,英国的三国鼎立,它充满着血流漂杵的战场较量,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惊心动魄的合纵与连横,跌宕起伏的忠诚与背叛….
英国的历史政治舞台也从不缺乏女人的参与,爱德华二世之“法兰西母狼”王后、亨利六世之红王后、爱德华四世之平民白王后,由于她们所扮演的角色,英国的历史车轮因此走向一个又一个岔口。
英格兰百年的王朝更迭并不是所谓的理念和思想的进步,有限的君权制度使其国家政体发展有别并优于其他欧陆国家。在稳定的政治制度下,王权的更迭仅限于贵族之间的交替。而这些更迭又是对财税制度、宗教制度、军事制度的提升。英格兰政体的稳定应该是这个国家社稷之幸。
本书着墨最重的玫瑰战争,其惊心动魄、其跌宕起伏,完全是现实版的《权力的游戏》——实力或正义不一定就是最终的胜利者,但“绝望之中,希望在暗暗生长,混沌中,秩序在慢慢成型”。
20.《死亡如此多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编
《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是位学心理学的朋友推荐的,正好自己对于这方面的话题感兴趣,就借来了。本书主要由120余篇医生的口述临终事件组成。这120余篇又被分成了四部分,分别是:选择、爱与情、医患、坦然面对。选择部分的内容都是和面对死亡时家属,当事人,医生的选择有关。爱与情主要更多描述面对死亡时人的情感,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医患部分多描写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坦然面对主要描述病患当事人及家属面对不可逆转的结局时的态度。其实,这本书真的不适合一口气读完,可以慢慢读时时读,对死亡的思考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想通的。这本书透过这些案例的描述,让我们有机会了解死亡,虽然读的过程中会忧伤,甚至会落泪,但更多的是思考与认同,庆幸自己看了此书。自己年轻时对于死亡这个词感受太少了,甚至死亡在身边人发生时,自己也没认识的那么深刻。我想我们了解死亡更多的内容,不是说为了拒绝接受它,而是能更好的接受它,面对它,释然它,这无论对于健康的人还是患病的人来说都是精神上的一剂良药!自己也生过病,住过院,生病的时候才感觉人活着真的不要太较真,就看做什么都是最好的安排,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所以我们生活中就要不断提醒自己,调适自己的状态。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把事情看做一团,只看到了它令你烦躁这一点,却不想去思考它到底多大程度上烦躁到你,或者说这是个会永远令你烦躁的事吗?分析分析就会感觉自己清爽很多。既然你选择不了结局,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去丰富过程呢?丰富了过程你会发现,当有一天无可避免要面对死亡时,自己会是释然的。面对死亡时如果我们都能坦然面对,勇敢接受,我想我们就已经学会了死亡这件事!以终为始,愿我们都能不断丰富生的过程,面对死亡,不留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