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转发必究】
我们大多很看重物质层面的享受,一直都有无穷尽的追求,可是,什么是精神家园,我们却知之甚少,那什么是精神家园呢?
最近又重读王小波先生的《我的精神家园》,虽然已经阅读过两遍了,但仍然感受到其中的新意,而且让人尊敬和钦佩小波先生的精神气质,那是个活得聪明且通透的人,一个有自己思想又不冒犯他人的人,有自己自由和随性的精神家园,我以为这是精神贵族才会拥有的,是不同于常人才能体会到的,让人为之惊叹,在如斯物质文明的今天,能有如此富有的精神享受,即便很多说辞不够高雅,但至少是脱俗的,我以为,雅俗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可能我们在欣赏一段优美的舞蹈时,不会去想舞者日常的吃喝拉撒睡吧?我们在倾听悠扬的音乐时,不会去探寻这乐器制作材料的采取和制作吧?那些俗世之作不会影响到运用之人,因为制作之人没有精神境界去创造一种无与伦比的旷世之作。
谈到知识分子的不幸,小波如是说: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看完小波先生的描述,我的理解是,在不理智的年代,知识分子要么活得没有人性,不去坚守自己的东西而去迎合那些官宦和政客的癖好,甚至是代言攻击坚守底线的同行;要么就是对结束这倒霉的年头没有信心,觉得枉来人间不合时宜,以一种潇洒远离这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国内如老舍、傅雷等,国外如伽利略,茨威格等人的归属。在现代,知识分子对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最大的悲哀是,在这种监狱环境下生活还不自知。学问大的知识分子很天真,不懂得腾挪,自是被灭亡还心存感激;学问一般的知识分子,沽名钓誉,但老奸巨猾,生活得有滋有味,应有尽有,用灵魂的浑浊换来物质的丰厚。小波先生的结论:任何一个知识分子,只要他有了成就,就会形成自己的哲学,自己的信念。这就给自己没有余地了,他只能以此一往无前而不顾社会的进步,那种意识形态的形成往往容易让很多人变傻,如果是区区小众也还好了,如果受众与大家,闹出个全民傻子,这个世界就变傻了。
这世界的冲突说白了还是文化的冲突,一个地区的内乱是一种文化的分歧到了一定的极端点,不得不以消灭拥有对立观点人群的肉体不足以平息这文化的冲突;这世界跨区域冲突没有人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扩展,是不会发生的,这个现象比比皆是,而且永不停歇,我们要做的是包容很兼收。我以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改良性是最好的,不妨看看历史,无论怎么写,即便是被征服了,最后被溶解的是异域文化,而不是中华文化,你们能不佩服么?可是劣根性的东西也是顽冥不化,不被消融,这就是好坏也不接受。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虽然是个野史的记载,在现代化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以不同的模式在线,只不过没人去比对而已。
如果把一个谎言在愚人节里发放出去,很多人认为那是骗人的,不会对散布者做出灵魂的拷问;但如果这个谎言在庄严的法庭上发布,可能很多人不会怀疑那是谎言,而会认真地去研究那谎言的真伪,这就需要有精神支撑才能做出判断出真谛。
无论是什么层级的人群,都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只要你意识到精神的物质价值,这样让我们不至于在皇帝的新装上街游行时起哄那美丽的风景,今日的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我们仍然有动听的新曲在酝酿,不信你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