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
我现在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听到同龄人评论班上女同学相貌的美丑,是在上初中的第一天。
这也很符合我第一天上初中的感受——怎么初中班上的女生,样子看起来比小学的同学,“差了一个档次哦”!
再等到上高中了,心智开化了一些,便学会在调侃中 “总结规律”——
“我怀疑自己的审美越来越低了。刚上初中时觉得班里的女生丑,和小学没法比。但到最后毕业时,总会觉得有几个女生很漂亮。现在又有了相同的感觉。”
室友们也纷纷表示同感。
这条随着升学而循环反复的 “规律”,直到工作后的某个瞬间,我才明白了它背后隐藏的含义——男性真实的审美观。
在这封关于 “相貌” 的信里,我想说说这种 “男性真实的审美观”。
偏离修正
在毕业后工作的公司里,有好几个大学时的女同学,其中有一位是大三转专业来的,我几乎没见过几次。
只在大学和朋友聚餐,听他们对几位转专业来的女生,进行相貌的 “日常吐槽” 时有所提及。但她后来在公司里待得最久,我们也就自然熟悉了起来。
虽然现在的我已经无法从主观上,来感觉她相貌的美丑。但仍记得一些客观存在的特征:
个子不高,脸很大,额头宽亮,皮肤不白净,好像还有少许的痣,身材也很普通。
总而言之,如果相貌有平均值的话,客观来说,她应该属于中下。
这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公司里的一个同龄HR,声音很好听,妆容恬静。但每次想起她时,我便会联想到一句电视剧里的台词——“有几分姿色”。
这样的措辞明显是带着点 “不尊重”,但正符合我心中对她妆容之下空泛无物的感受。
由于是 IT公司,为数很少的女生们自然很容易聚在一起。而我所在的部门正好有一位女同事,于是中午的 “茶话会” 便常常在我耳边举行。
这位装扮精致的HR,每每开口,总能与她恬静、知性的相貌产生强烈的反差感。
她总是像被一股情绪所控制着,言语中个人情绪极重,而内容多半也是对其他部门同事的吐槽八卦,但我常是听不出来前因后果。
渐渐地,当我看到她这副皮囊时,便有了 “空泛” 之感——一只装满情绪空气的袋子。
这两位的相貌正好处于平均值上、下,但工作一段时间后,这种平均值上下的偏离差距,仿佛被 “修正” 了。平常看到她们时,很少再会留意其相貌。
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有趣的事发生了——
有天工作时闻到一股香水味,抬头看到 HR 走过。我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如果她作我女朋友,会怎样?
这样一个小小的思维试验,却在我脑海里产生了强烈的反馈结果——我的心就像是手指碰到烛火一样,猛地往后一缩。
人的美丑本就是一种感性的感觉,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时代里,能看到太多不同且娇艳的面庞,大有 “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错觉。
但从这个试验里,我学会的这种 “身份代入” 检验方式,却好像是一副有色眼镜。
再去看这一丛丛乱花,便不再有多少惊艳的视觉冲击,甚至对有些初见的魅惑还会生厌。而真正能 “看顺眼” 的,几乎千刷(抖音)难得一见。
但当我再带着这样的视角看向同学时,没有避之不及的退缩,更多的是一种疑惑——只能大致感觉到一个相貌无关的不适合结果,却发现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
相貌成了一种口头上推开别人的遮羞布,掩饰一颗迷惘的心。
而相貌在男性真实审美观中,其意义早已被开篇的那条 “规律” 所揭示——
“相貌是非常 ‘双标’ 的,但它区别对待的对象仅限于 ‘熟人’ 与 ‘生人’。
美貌,对 ‘熟人’ 而言,它被削弱了,削弱到仅仅是在锦上添花;对 ‘生人’ 而言,它被增强了,增强到融化掉这道 ‘熟悉与陌生’ 的隔膜。”
这就是男性真实的审美观。
除此之外,现实中的美貌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几乎任何美貌总还是能找到些许的瑕疵。
正是因为这种瑕疵的存在,让初见的惊艳痴迷有了 “逃生的后路”。随着时间的削弱(偏离修正),心潮的澎湃终会平息,转而去观察别处:性格、行为、三观......
由此也可总结出一句忠告:现实中常见的因美貌而自骄是危险的,因为它的长效性只存在于 “欲望的有色眼镜” 下。
这种恃美而骄的姿态,像是进入一场欲望游戏的入场券。希望其中的女玩家真是美如蛇蝎,然后各取所需,而非一只 “装满情绪空气的傻袋子”。
世界的本质就是一系列事件的关联,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
相貌,是最开始的关联之一。想要模糊它,必须建立其他的关联来取代,或是需要现实里的时间,或是需要心有灵犀的共鸣。
关于相貌,大抵如此。多余的赘言,都是披着羊皮的欲望,如是而已。
2020年8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