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不是一个擅长社交的人,在一个团队里面也不怎么活跃,从来都不知道该如何搞气氛。自从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社交圈子就更小了,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是在陪伴家人,和朋友联络的时间更微乎其微了。但是手机通讯录里的联系人超过了1000人,所以偶尔会虚假的认为,自己的人脉关系还真广。直到后来,我把自己熟知的“朋友”全部列出来,才发现仅仅只有80个人而已,并且他们都是我的前同事,老同学,或者业务上有来往,混的熟一些罢了。原来,一直以来,我都被自己的骗了,其实我对自己的真实人脉关系并不了解。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她明确将认识的人分为“同学”、“同事”和“朋友”,界限明显,投入的感情也有清晰的等级和边界。“同学”是和她一起学习的人,即便没有这些“同学”,她也一样认真学习,一样可以拿奖学金。这些“同学”在她心中的地位,或者对于她的价值是可有可无的。而“同事”是她必须协同合作的人。有时候她需要协助“同事”,也有些时候,她必须要“同事”的协助。没有了“同事”,她的一些工作可能就完不成。所以这些“同事”就成为了她身边必须的人,但她并不情愿和这些“同事”打交道,只不过是被迫而已。而“朋友”,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则非常高,是她可以倾述内心,开心相处的人。“朋友”是她身边不可或缺的人,是她主动、乐于接触的人。这种给人际关系分类的方式虽然简单了些,但也没什么过错。志不同,道不合的同学或同事毕竟成不了你的朋友。
在你我的“朋友”清单里,有多少是老同学,前同事呢?学生时代的你我都还很单纯,把玩的好的当作朋友。可进入社会之后,就再也很难把玩的好同事当作朋友了吧。毕竟同事之间的工作需要彼此的支持和协同,而同学之间并不需要彼此补习(抄作业)吧。如此,剔除朋友圈里的“同事”和“同学”,我们还剩下多少朋友呢?
如同家庭需要经营一样,朋友的关系也需要经营。复旦大学的陈果教授说“朋友是无用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并不时常想起,但却无处不在”。但假如有一位多年没有联系的老友突然和你联系了,我们内心会没有一些猜忌和顾虑吗?是不是他要结婚了,跟我要份子钱的?是不是他遇到什么事情了,需要找我帮忙,或者要跟我借钱?我们总讲“无事不登三宝殿”,那是因为心中没有佛。如果心系朋友,还是经常走动为好。不然再亲近的关系也经不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原文首发微信公众号「威观视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