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厌百回改,一诗千改心始安”,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作家没有不重视文章修改的。两千多年前的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写《光与生命》反复修改9遍,一直到他认为每个字句都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本意,才正式发表美国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读过近200遍,才最后复印,作家巴金说:“写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好文章是磨出来的,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正是在不断的推敲修改基础上形成的。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是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
论文的修改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修改中应该遵循一些规律:
1 从总体处着手——谋篇审意。
2 从细微处推敲——斟酌字句。
论文修改的方法很多,根据大多数作者的实践,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热改法。就是指初稿完成后趁热打铁,立即修改的方法。
2 冷改法。就是指初稿完成后把稿子放一段时间,头脑冷一冷后,采用第三者的眼光跟文章保持一定的距离,较客观的进行阅读,这样可能更容易发现问题。
3 他改法。就是指初稿完成后请他人帮助修改的方法。
4 诵改法。就是指初稿完成后诵读几遍,发现问题,然后再修改的方法。
论文写完后,不仅要对文章的理论结构要进行认真推敲,而且对每个句子,字词甚至标点都要细加斟酌,主要检查有无科学性错误,题目是否贴切,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严谨,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词语是否准确,行为是否规范等等。
1 重审论点是否表现的正确清楚。
2 修改材料,核实论据是否正确、充分。第一步查核校正,即先不考虑观点,结构,语言,只查和材料本身是否真实可信、准确,包括对初稿中的定律、论断、数据、典型材料、引文出处等进行核对,发现疑点和前后矛盾的地方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保证论文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第二步,根据论据,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的要求,对材料进行增、删、调。对于缺少材料或材料单薄,不足以说明论点的,就要增补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新材料,使论据更加充实,使论证变得更充分有力。对材料杂乱、重复,或材料与观点不一致的,则要删减,以突出观点,不能以材料多而取胜,应以适度为佳。对于成就一般化的材料则要进行调换,换上合适的材料,对所使用的每一个论据加以核实,看观点与材料是否相符,论据有没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用的是否恰当、准确、有力,可有可无的材料要去掉。文章的质量不在于材料的数量,关键是材料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对论点的直接论证效果。
3 斟酌布局,修改论文的结构。文章写出初稿之后,要进一步根据中心论点对文章的结构的需要做合理的调整。比如顺序颠倒,详略不均,前后重复,层次不清,缺乏调理等,需要进行具体的修改。修改结构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层次是否清楚,思路是否通畅;结构是否完整;结构是否严密。
4 修改语言和标点。
5 修改论文的题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