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有三种形:英雄,奸雄,奸贼。
鲁迅先生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但在易中天教授看来“曹操是一个可爱的奸雄”。
关于英雄不做过多解释,至于何为“奸雄”?顾名思义“奸雄就是奸而雄者”。苏轼也说过曹操“平生奸伪,死见真性”,为了让当时的名人许劭给他一个正面的评价,“曹操微时,常卑词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不管怎么说,曹操有奸有雄。现在学术界对人物对事件的看法总是喜欢以唯物辩证法来看待,对人物的评价总是一分为二,不能说一个人坏那么他就是坏到万恶不赦的地步,也不能说一个人好那么他就好到十全十美的高度。所以,关于对曹操的评价,喜欢他的人认为他是英雄,不喜欢他的人认为他是奸贼,不那么喜欢也不那么讨厌他的人认为他是奸雄。至于不管是哪一种形象,在我看来都有它存在的道理。认为曹操是奸贼的那些人有大量的证据证明曹操的坏,例如杀掉吕伯奢一家之后狂妄地说过“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言论,也有人将“篡汉”的帽子扣在他的头上。认为曹操是英雄的人也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他英雄的一面,例如以丞相之名匡扶汉室,一统中原。认为曹操是奸雄的人,依然能够例举无数事例来予以佐证,例如《三国志》里认为曹操“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陈寿的《三国志》里是这样评价曹操的: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亦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但历史上的曹操果然是这样的吗?
曹操,沛国谯县人。姓曹,讳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儿时的曹操机灵能干,但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也就是不好好学习不注重德行的修养。汉朝做官的方式是察举制,也就是由当世的名人推荐才能做官。为了做官,曹操找了当时的名人乔玄、南阳何颙、汝南许劭背书,桥玄如此评价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认为“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认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就是这样曹操二十岁的时候“举孝廉为郎”。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所以,曹操这么年轻就做了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个好爹。
曹操的爹是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曹嵩,曹腾是个太监,因为汉朝的宦官权力比较大而且曹腾又被封为费亭侯,由此曹操的爹一直做到了位列三公之一的太尉,也就是当时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所以说,家世显赫的曹操找名人背书举孝廉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在乎其是不是“有权数”。做了郎官后的曹操又被升迁为洛阳北部尉,尔后在朝廷里做了议郎。
光和末年(公元183年),黄巾军起义,曹操成功击败了起义军后又被升为济南相,因为治理有功被提拔为东郡太守,可是曹操却“称疾归乡里”。也就是在这一年,大将军何进也就是以后被废的弘农王当时的太后的哥哥为了把持朝政,同袁绍谋诛宦官,引董卓带兵共讨宦臣,可是计谋泄露,“卓未至而进见杀”,由此董卓进了京城废了弘农王立了献帝,专政弄权欲与曹操计事,曹操于是就“变易姓名,间行东归”,不料在中牟被亭长所抓,但是侥幸被认识的人求情以此得救。这一段故事在《三国演义》里却被描绘出了另一番情节。在《三国演义》里,曹操留在了京城与董卓谋事,一天,王允宴请文武百官至府中,酒过半巡群臣皆苦哭,苦于董卓专权却无计可施,就在此时“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由此,曹操借了王允的七星宝刀,入董府行刺,不料事败而逃,逃至中牟县被陈宫所抓,陈宫倍感其忠,便弃官跟随曹操,但是曹操与逃跑的路途中错杀了吕伯奢一家,由此陈宫便觉得曹操非仁义之人,便自行离开另寻其主。陈宫便将曹操杀掉吕伯奢一家的事实传遍天下,因此“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得以流传千古。
至于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奸雄还是奸贼还是英雄,在我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当时的一个有钱人家的官宦子弟而已,是一个正常不过的人而已,凡是是人总会随着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思维变化而有所改变,曹操年轻的时候喜欢游手好闲,稍长便愿成为小小的曹侯而已,直至丞相之位自己的欲望与理想可能又上了一个高度。作为一个人,又有谁能绕得过欲望的驱使自始至终不忘初心呢?
至于曹操真假与否,奸雄与否,任谁也无法给出一个坚定不移的答案。但在我看来,曹操的一生一个人成功而且相较于那个时代的人而言堪称完美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