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难道你有料,“脸”就不重要?

难道你有料,“脸”就不重要?

作者: 东方檀 | 来源:发表于2017-09-12 19:13 被阅读0次

    前几个月对少儿文学起了兴趣,想把经典重新温习,好好研究下。《苏菲的故事》和《小王子》早些年前读过,当时喜欢的不行,没读两页便迅速掉进了作者编织的“网”,可如今,除了大轮廓,书中的细节已经没多少记忆了。

    现在读书很方便,网上快读,图书馆借阅,但想了想,趁着起兴,还是买本书吧。一方面,我喜欢在书上勾勾写写,阅读中突闪的想法,可以随时记下;一方面,经典适合收藏,买来放着以后嘟了还可以再读。想法一定,快速在网上下了单。为了凑个免邮费,又加了一套《莎士比亚全集》,以前看过零散内容,但这次买个全集,想留着备用,写东西时可找找灵感。

    一大个包裹很快收到,打开一看,厚厚的一摞很有规模。迅速拆了塑封,迫不及待拿近端详。《小王子》,一幅朴朴素素的脸,没有什么修饰;翻开书,显薄的纸张,背面文字隐隐略见;文字排版大而松散,没什么过多讲究,黑白插图一看质量不高,甚至有些模糊。《苏菲的故事》封面外衣料子普通,甚至还有些劣质,内部纸张比《小王子》的更薄,正反文字似乎都有些重叠。《莎士比亚》全集,内文纸张和排版和前两本类似,从头到尾,密密的文字,没有一点喘息,没有什么节奏,一下子让我感觉是买了教材,兴趣大减。

    看“脸”时代,对人是,对书呢?
    一本关于披萨的书

    难道你有料,“脸”就不重要?看脸时代,并不再像以前,你只管腹有诗书气自华,外面再邋邋遢遢,不修篇幅,旁人也能做到视而不见,征服于你的内在美。看脸,不是说要长得多美,但对自己的适当修饰,一张清清爽爽的脸,衣服整洁得体,体态适宜,适度的修饰,至少说明了你还爱自己,爱生活。照镜子时看到里面的那个你,不会太觉看不下去,而在旁人眼里,也不会有碍观瞻,影响市容。每到夏天,常能看到身着睡衣、拖鞋路边溜达的“大叔大妈”,难道真没把别人当外人,以为就是在自家花园里散步?

    大家对美的要求提高了,说明生活质量高了。

    人要“看脸”,书难道不是吗? 内容为王,当然无可置疑,但在内容有的基础上,让书更优雅一些,有个美好的封面,疏密有致的内文设计,与之相适的纸张相衬,难道不会让更惹人喜爱,而促进销售量吗?看看这本《苏菲的故事》,和我上中学时买的版本一样。职业本能性地翻了一下版权页,2007年第一版,印数呢,数了下后面的零,已经是160万册。从出版时间看,比我当时买的晚了很多年,但样子那变,当时的质朴纯真,现在却成了粗糙简陋。

    阅读很像一次旅行。不光是享受旅途景致,其实途中一次特色的小吃,偶遇的一些背包客,特色酒店的不同体验,哪怕是一次当地人迎面而来的暖人笑容,最后都与景色一起,化作成成回忆,在记忆深入找到一小处位置后,便住在了那。

    而读书也是,打开的瞬间,便进入了一次旅行。文字好比景色,好的旅行也不是只有景色。封面的考究、纸张的舒适、版式设计的恰到好处,甚至装订的精良,这些与内容融在一起,引出了一段美好的阅读旅程。在这里,阅读成为一次享受。而坏的装帧,很像是一顿大餐中吃出了苍蝇,也像旅途中碰到的一次宰人事件,总让人心生不悦,失去了一份享受时的愉悦感。

    一个人对自我仪表的态度,也是生活态度的一种折射,说白了,是一种自我要求。书也是一样,在一个巴掌大的空间,每一个细节都会在人的眼中放大。这让我想到一句中国最常见的口头语——“差不多”,也相到了胡适一篇非常有名的《差不多先生》。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图书装帧背后美的缺失,其实更多的是态度的缺失,是“差不多先生”的背后进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难道你有料,“脸”就不重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ch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