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马云在“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做了一段蛮有意思的发言。
淘宝和阿里巴巴平台大数据表明:“女性喜欢购买的东西是全球代购,专注在儿童用品、家具、度假和家庭消费上。
而男性喜欢外卖、手机、电脑、车、网络游戏,女性考虑的是家庭和别人,男性都考虑自己。”
听完这话不禁一笑,我想起自己前段时间618大促的时候,也是列了足足两页纸的购物清单。
小到日用的粘钩衣挂,大到家人想要的新手机和书柜,钱是花了不少,但真正给自己买的东西其实没有几样儿。
马云根据大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女性为别人考虑远远超过男性”,“没有败家的女人,只有爱家的女人”。马云的话听起来有些对男同胞不太友好,但绝对说出了大数宝妈们的心声。
做了妈妈之后,联系自己身边的事例,好像事实也的确如此。哪个宝妈的购物记录,不是宝宝和老公占据大半壁江山呢?
2
真正懂得花钱的妈妈
更容易让孩子有安全感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位男士讲的。
他初二那年的暑假,班上有两个女同学过来他家里串门,三个人在一起聊天,这也是他第一次跟同龄的女孩子交往。
后来有个女同学提议到街上转转,他便去找妈妈,希望要到一些零花钱,但是妈妈说什么都不肯给。
他一再跟妈妈恳求,最后妈妈不高兴的拿出5毛钱摔在地上。
他就弯下腰,把那5毛钱捡起来,跟两个女同学上街,并且请同学喝了碗大碗茶,各自散去。
本来是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是这位男士记在心里好多年,哪怕已经年过30,经济独立,也不肯结婚,更加极少回家。
他知道父母惦念他,但是从心里总是过不去那道坎。
其实男士未必是真无情,男士家里那个时候也未必真的就缺这几毛钱。
只是恰好的,母亲一时的“省钱”,伤害到了一个正当青春期,正极度在意自尊的男孩的心。
他当时没有对女同学有任何非分之想,只是本能的感觉应该好好招待一下来访的客人,应该有点男孩子的风度。
但妈妈的态度是那样冰冷,他甚至都无法有尊严的拒绝那央求来的、被扔在地上的5毛钱,因为女同学还在等他。
这件事,让他对母亲,对家庭的安全感严重的崩坏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人就是父母。
当孩子的父母总是对金钱格外的“省”,甚至不惜牺牲掉生活质量。
不顾孩子的正常需求甚至尊严的时候,孩子就会意识到,原来自己是那样贫穷,无助,甚至是整个家庭的累赘。
会花钱的妈妈不会一味满足孩子所有的欲望,但是也绝对不会一遍遍的跟孩子重复
“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
“妈妈每天上班那么辛苦,你还要这要那,真不懂事”这类的话。
她们会合理的满足孩子的需求,既让孩子懂得适当的克制,又让孩子明白,自己很安全。
如此,孩子也就更容易把精力,用在学习和成长上,而不是经常为金钱担忧恐慌,经常感到自卑和自责。
3
真正懂得如何花钱的妈妈
往往有更长远的眼光
说起“会花钱”,好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那一定要家里有钱才可以。
但其实这也未必,对有限的金钱进行最合理的支出才是“会花钱”的重点。
我一个朋友经常跟我说,她最崇拜的人就是她妈妈,说她妈妈身上有“超越阶级”的智慧。
她小时候家里也是不富裕,全家收入才一个月两百多块钱,但是令人有点难以想象的是。
她妈妈会托邻居家的一个初中老师,帮她订两三套全年的儿童杂志。她成为了家附近所有孩子里面,唯一有童书看的孩子。
不仅如此,她妈妈还会经常去旧书摊帮她买一些几毛钱、一块钱能买到的图画书、故事书和诗词书。
也正是因为看书多,朋友的阅读习惯很早就养成了,读书变成了爱好,根本不用督促。
等她上初中的时候,随身听刚流行起来,她妈妈就给她买来,让她听英语。
后来出了复读机,她妈妈又给她换复读机,再后来有MP3的时候,她妈就给她换MP3,为此,她爸没少骂她和她妈败家。
但是她妈就始终说“给孩子读书上花钱有啥舍不得的,能帮闺女省时间,这钱花的就值!”
她妈妈最有前瞻性的一次花钱,是在朋友初中升高中的时候。
她成绩特别好。中考前就有一所市里民办高中跟她接洽,说去他们高中可以直接读尖子班。
不仅不收学费,提供食宿,还每年给5000块钱奖学金。
这对他们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她爸爸和家里其他亲戚都喜气洋洋,想接受。
但是只有她妈妈坚决反对,说民办高中怎么也不如本地重点好,自己出学费就出学费,不怕的。
最后朋友也是用家里的钱,读完的高中,也是靠着妈妈的远见,一路考入985顶尖学府,比那所民办高校的第一名还高出几十分。
真正会花钱的妈妈,未必是多么有钱的妈妈
只是她们被“穷”困住,不会单纯的为了省钱而省钱,忽略掉真正该投资的地方。
4
想起前阵子,在小区的二手交易群里,我以20元的价格卖掉了豆芽的一辆旧滑板车。
买滑板车的,叫天天妈。她经常会在群里,为4岁的儿子天天求购各种各样的二手物品。
上周末,在小区门口,我和豆芽碰巧遇到了天天妈和天天。天天穿了一件松松垮垮的旧外套,看上去有几分滑稽。
豆芽好奇地去拽天天的衣角,他竟然没有挣脱,而是低下了头。
低头的那一刻,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敏感和自卑。
后来,我在微信上问天天妈,天天今天穿的衣服是哪里买的呀?
天天妈发来了一个得意的表情,说“这是群里一个邻居送的,一分钱不花,还能至少穿两三年。”
我表示,孩子已经懂人事了,穿太大的衣服会不会不合适?
可是,天天妈却坚持认为,男孩子就应该穷养,不然长大后容易败家、乱花钱。
回想起天天低头时的落寞,我有些难过
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孩子3岁进入审美敏感期,开始有审美要求,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如果妈妈总是舍不得花钱,给孩子穿一些旧衣服或不合身的衣服。
孩子容易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自信会被打击,性格会变得敏感自卑。
5
我有两个发小,一个叫小雨,一个叫丹丹。
她们俩家的经济条件差不多。
但是,小雨的妈妈总是把小雨打扮得干净整洁、美丽大方,并注意培养她的兴趣和特长,坚持给她学习绘画、古筝;
丹丹的妈妈却一直舍不得在丹丹身上花钱,把丹丹装扮得比较土气,也不培养她的兴趣爱好。
从小到大,小雨都显得乐观自信、落落大方,上学时成绩优异,工作后表现突出,嫁的老公也是青年才俊。
而丹丹,却一直内向、自卑。对自己和别人都很抠门,形象气质不佳,30出头还只是一个底层员工,找对象一直高不成、低不就。
小雨和丹丹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让我领会到:妈妈会不会花钱,孩子过得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生。
如果妈妈花钱的态度消极,总是舍不得为孩子花钱,甚至教孩子去贪小便宜、唯利是图。
孩子的眼界必然是狭隘的,将来很难有出息。
相反,如果妈妈懂得投资孩子的形象气质、学识教育,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孩子的人生往往会更加平顺,未来更容易成大器。
6
孩子小时候从来不给零花钱;买什么都抱怨贵;孩子表达正常需求,可能还要被骂……
节俭本是美德,可凡事要有个度,节俭过度就成了抠门。
苦难从来不是美德,时时觉得自己很穷则是极大的痛苦。而斤斤计较、爱贪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
时时被教导要省钱的孩子,长大后会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一花钱就有负罪感,买东西也只买便宜的,即使富裕了,也很难改变自己的这种贫困思维。
所以,当孩子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拒绝,可以先问孩子几个问题:
“你真的很喜欢这件东西吗?”
“如果没有它你会很失望吗?”
“有没有可以代替它的东西呢?”
如果孩子的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觉得没有东西可以代替,那么就可以买给他了。但是在买之前,妈妈可以跟孩子有个约定。
“你看啊,妈妈的钱都是我通过努力奋斗赚来的,你也一样,如果你想要这件东西的话,你也需要付出一点劳动才能获得哦。”(之后可以稍微交给孩子一点家务什么的让他完成。)
妈妈这样跟孩子说的话,孩子就会从妈妈的话中收获这些信息:
妈妈的钱是妈妈的,是妈妈通过努力获得的;
如果我也想有钱,想要喜欢的东西的话,也得通过努力奋斗来获得。
这样,孩子就会很努力,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
他也想通过努力像妈妈一样获得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7
其实,会花钱的妈妈并不是乱花钱。相反,她们懂得把钱花在刀刃在,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
在选食物上,她们挑安全的、健康的,让孩子获得足够的营养,平平安安地长大;
在选衣服上,她们挑舒适的、合身的,让孩子的身体活动不受禁锢,自由自在地生长;
在成长教育上,她们毫不吝啬,而且懂得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孩子不抛弃、不放弃,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作为妈妈,其实最大的焦虑还是在孩子的教育上面,不同阶段的孩子需要培养学习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比如孩子幼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
到了上学的年纪,更该培养的则是如何迅速掌握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