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马上就要到了,新年气氛日渐浓厚,朋友圈里也充溢着回家的喜悦,无论多远,都阻挡不了回家的脚步。
在回家潮中不乏有在外地务工的父母,他们忙碌了一年,盼望着回家和孩子团聚的那份喜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经历了很久的分离后,马上要与孩子见面了,短暂的团聚一方面让父母子女都感受到了温馨和甜蜜,但另一方面,由于平时沟通不够,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也容易在这个时候激化。
回家后该如何陪孩子过一个幸福的亲子时光?回家应该和孩子如何沟通?成为了不少乡村家长亟需面对的问题。
春节这段弥足珍贵的时光,为了让更多的家长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幸福家顾问吴和鸣老师给在外地工作的父母们和孩子相处的五个方面建议,针对学习成绩、分离隔阂等焦点问题给出了专业的解答。
您或许正在奔驰的汽车、火车上,希望你能阅读这篇文章,让您与孩子的见面更加温馨,与孩子在节日的相处更加美好。
【与孩子见面的第一件事】
拥抱
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拥抱孩子,不管他/她多大了。
孩子日夜思念的您回来了,他/她内心非常开心,但可能因为分离太久了,您真正站在他/她面前,他/她会用陌生的眼光打量您,他/她一时还反应不过来,您主动走向他/她,拥抱他/她,抱得更紧一点,更久一点。
您的拥抱会迅速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找回从前的感觉,好像你们从未分开。
【与孩子见面的第一句话】
说出孩子的变化
仔细端详孩子,从头到脚,看着孩子时您目光中的喜悦,是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然后对孩子说:你长高了,你长大了,你变漂亮了……
直接对孩子说出您觉察到的变化,让孩子知道,尽管您没有与他/她生活在一起,但他/她一直在您的思念中。在您心里,一直记着离别时的他/她。
【当谈到孩子的学习时】
平和沟通、关心过程而不是结果
每个孩子都忐忑不安地等着父母看成绩单的那一刻,所谓“见包公”,哪怕再满不在乎的孩子,灰溜溜的。
我们由此应该明白,孩子是知道自己对于学习是负有责任的,对于自己不够理想的成绩他/她们心里已是满怀内疚与羞愧。
因此,在与孩子谈论学习时,一定注意方式方法,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提高而不是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父母最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外出打工,当然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学习为代价。在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强人意时,父母难免会有情绪,一时冲动,就训斥,乃至打骂孩子。
父母不在身边会影响孩子学习吗?有些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得出结论,留守孩子并不等于差生,就是说留守孩子与非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相上下,中央教科所的调查就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和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没有显著差异(吴霓,2004),请您务必记住这一点。不要因为是留守孩子,就特别担心孩子的学习。
建议您调整心态、调整情绪,以平和的状态与孩子谈学习。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是关心过程而不是结果。
把孩子的成绩放一边,问他/她是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让他/她讲个例子,比如,碰到不会做的题目,父母又不在家,他/她是怎么想办法解决的。
孩子讲一个学习的故事,您和他/她都能从故事中看到孩子的努力,他/她的智慧和能力。如果他/她找到办法解决了碰到的困难,一定要问他/她是怎样想到这个好点子的,他/她肯定两眼放光地给您讲一个让他/她自信满满的故事。
【当有人向您告状】
不要急于当着“外人”面呵斥孩子
老人们会历数孩子在家诸多不听话、不乖的情况,带着孩子逛街、串门时,亲朋好友也会逮着机会向您讲一些孩子干的调皮捣蛋的坏事,这都是向您“告状”,您可能觉得,好不容易回家了,就应该好好管教一下孩子,好好收拾收拾他/她。
您错了!
首先,这些告状的,并不都是在说孩子不好,他/她们在表达别的意思,老人在说自己很辛苦,亲朋好友在说您不家时,他们也在关注孩子,您只需对他/她们表达您的感激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要清楚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失去了重要的保护、支持力量,一般会比较胆怯、退缩,所以,在碰到告状时,您可能要先“护短”,护着孩子,而不是急于当着“外人”面呵斥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场,你应该让孩子有底气,知道父母是始终站在他/她这一边的。
当然,可以在私下询问孩子具体情况,问明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孩子一些建议、指导。
【当发现孩子有可能的问题行为】
先理解孩子
根据已有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正常的,与父母没有外出的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他/她们不是“问题儿童”(谭深,2011)。
请您注意:首先,许多孩子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有可能是孩子特定发展阶段出现的现象,比如俗话“七八九,嫌死狗”,就说得很明白,过了那阵子,所谓的问题就消失了,因此不必太在意。
其次,影响孩子行为的不一定是留守本身,可能存在其它问题,如父母离婚、父母感情不好、重男轻女、婆媳矛盾,或者是学校环境不好等,孩子的问题可能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找到症结。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最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单纯讲道理没有什么效果,有时孩子比我们懂的更多,讲道理我们不一定讲得过孩子,表面上他/她在听,在点头,在答应,心里不一定服气,孩子更喜欢一个理解他/她的父母,而不是一个说教的父母。
打骂教训孩子更不行,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相反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对于留守孩子的心理有以下几点理解,稍后我们会给出一些建议:
1.对亲密关系恐惧因为与父母分离,孩子内心对亲密关系会有些恐惧。对于他们而言,别离是切肤之痛,是真切、难以忘怀的体验,所以他/她们与他人亲近时,会对分离非常敏感,有可能因为恐惧分离,干脆就不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他/她们会显得比较孤单。
尽管我们一再鼓励他/她们多交朋友,但因为恐惧,他/她们很难迈出这一步。与父母分开时年龄越小,影响越大。
建议:孩子三岁前母亲尽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妈妈在孩子三岁前就出去打工了,您可能要更用心地去理解孩子。2.缺乏规则父母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在与父母密切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孩子从父母言传身教中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规则,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缺少了学习的机会,有可能因此孩子觉得茫然无措,显得比较退缩,注意到孩子的这一倾向,就要多跟孩子讲一些具体的事例,把每个环节都讲到,越仔细越好,这样孩子就心中有数,遇事胆量自然会大一些。
另一种情况,孩子比较调皮捣蛋,这实际上是孩子鼓起勇气,自己跌跌撞撞地在探索,所以不要轻易责怪他/她,尽量与他/她一起分析发生过的事,从中学习。
3.不善于表达有一个调查说,华中师范大学周宗奎教授等人调查发现50%的留守孩子遇到烦心事会闷在心里,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父母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要关心他/她们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多问他/她们的心情:最近开心吗?有什么好的事情发生?多听他/她们讲,不要随便打断他/她们。我们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就阻碍了他/她们表达。
这里特别要说一下我们注意到的一种现象,因为分别太久,孩子可能已经不习惯妈妈做的饭菜的口味,应孩说,孩子尽了最大努力去适应了您不在身边的生活,包括吃老人们做的饭菜。
再说,孩子处在变化比较快的年龄阶段,您一定要留心观察到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当他/她吃得不香、不欢,又不直接表达时,您需要去仔细琢磨琢磨原因,耐心地去询问他/她,尽量去适应孩子。
即使您们在外地工作,留在家乡的孩子也并不比其他孩子缺少些什么,您们会尽可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加强与孩子交流、沟通,我们相信,留守的经历或许对孩子而言并不一定就是创伤性的。
本文节选自吴和鸣老师的《留住情,守住爱 - - - 写给在外地工作的父母们》
THE END
2019年幸福家庭种子师资培养计划在全国23个城市联合招募中,深圳、广州、贵阳、长沙、武汉、南昌、郑州、西安、厦门、南宁、成都、烟台、乌鲁木齐、沈阳、苏州、杭州、合肥、重庆、昆明、哈尔滨、石家庄、太原、遵义。
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在这里与中国最优秀的家长一起自助助人,成为稀缺的积极家庭教育专业讲师。
2019年走进积极家庭教育课堂,成为幸福家庭种子师资。共同学习成长,一起快乐公益。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幸福家庭种子师资项目。
第三轮招募 | 2019年幸福家庭种子师资全国23城联合招募
关注微信号
后台回复关键词“我要听课”
即可免费获得微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