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渭水徐公,一个博物馆探险家。订阅我,和我一起走向更大的世界吧!)
1978年,中国仅仅拥有300余座博物馆。历经四十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国,已经拥有了5100余座博物馆(数据来源于弘博网)。除此之外,博物馆的访客也在与日俱增。2018年,参观博物馆的总人数达到了10亿人次。这说明,博物馆与我们的交集在逐步加深,并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个阶段里,体量比较大的省级博物馆,无疑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在这些大型博物馆门庭若市、人头攒动的同时。很多中小型博物馆,却面临着既缺乏藏品,又缺乏客流量的窘境。
久而久之,博物馆界的马太效应,会变得愈发明显。长此以往,便会有大批中小型博物馆,在未来的几年内被迫关闭,以节省运营成本。这种现象,对于大多数博物馆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但它们并非毫无出路。
(一)淄博足球博物馆
我在游历山东时,在一个月内接连造访了十三家博物馆。从山东省博物馆,到几座城市的市博物馆,再到五花八门的小型博物馆。其中,位于淄博市的足球博物馆,着实让我惊艳了一把。
严格的来说,这家博物馆的规模不是很小,可以归入中型博物馆的范围了。如图所示,它比附近的小型博物馆规模要大一些。但比起旁边的齐文化博物馆,它仍然显得“小一号”。
齐都文化城的博物馆群
足球博物馆拥有三个展厅,分别是蹴鞠展厅,中国足球展厅,以及世界足球展厅。在这篇文章里,我们针对蹴鞠展厅来单独分析,并将其视为一个小型博物馆来研究。
展厅里的声控灯,通常都是关闭的状态。当我踏进一间新的展厅时,面前的灯光便会开启。与此同时,背后的灯光则会渐次熄灭。人少的时候,便凭空多了一种被聚光灯跟随的感觉。
在展览文物的同时,博物馆还复原了许多古代的场景。这无疑是“讲故事”思维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汉代蹴鞠场景复原图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曾经提到,对于文创产品来说,讲故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文物,其实也是如此。冷冰冰的描述,恐怕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唯有生动迷人的故事,才能口耳相传,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古代齐都的场景,也在此处得到了良好的还原。在战国时代的房间里,有一个巨大的木质沙盘,它还原了古代临淄的场景。在我靠近它时,灯光突然渐渐熄灭。然后,木质小屋里的灯火渐次亮起,临淄也进入了夜晚。不久后,鸡鸣犬吠之声响彻远近,小屋里的灯火熄灭,顶端的灯光则再次亮起。这意味着,太阳已经升起了。
这种感觉,令人印象深刻。似乎在一瞬间,我穿越了时空,在千年前的都市间走了个来回。
在我去过的博物馆中,这种感觉,是绝无仅有的。
(二)文化背景的贴合
传说蹴鞠诞生于黄帝时代。它兴起于战国时代,并在两汉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冷兵器时代,士兵的身体素质尤为重要。因此,蹴鞠作为练兵的辅助方式存在,并在许多朝代都被延续了下去。
在齐桓公任用管仲之后,齐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临淄的人民变得富裕了起来。这种经济基础,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娱乐项目,其中便包括蹴鞠。
古代临淄城区场景还原
博物馆中的大多数展品,都代表着昔日的历史。而最容易被观众接纳的历史,则是本地乡土文化的延续。如今的淄博,便是昔日齐都临淄的延续。因此,这个蹴鞠展厅,无疑与淄博本地的乡土文化高度契合。
这也意味着,拥有乡土文化背景支撑的展览,明显更容易被观众接纳。
除此之外,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一下:究竟什么样的观众,才会主动造访博物馆呢?
毫无疑问。大多数主动参观博物馆的观众,都抱有猎奇的心理。如果这里的东西,对他来说非常新奇而陌生,那么博物馆的吸引力,就能够成倍增加。
如果这家博物馆,并未将足球作为主打展品,而是将现有的几个展厅分配给了玉器、陶瓷、书画以及古币、瓦当等展品,它是否有足够的把握,与对面的齐文化博物馆分庭抗礼?又是否有足够的把握,在同城的桓台博物馆,淄博市博物馆的竞争下,赢得一部分观众呢?
对于小馆来说,它的胜算不大。身为中小型博物馆,绝不能参与“养蛊式游戏”。否则,它们多半会被第一个吞噬。以它们的物力,怎么可能在同质化的常规展览中,胜过那些大型博物馆呢?
细化展品,独辟蹊径,才是小型博物馆的翻盘机会。由此可见,与乡土文化息息相关的蹴鞠,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展览方向。
虽然地处偏远,但足球博物馆凭着这两条特质,硬是与眼前的“庞然大物”齐文化博物馆,俨然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
而附近的小型博物馆群落,早已纷纷关门了。具体何时再次开放,已是遥遥无期。我们看看这些展览的主题,便能发现,它们或是缺失了乡土文化的支撑,或是缺失了展品的细化过程。或者,两者都不占。
这两家博物馆缺的是乡土气息
(三)论镇馆之宝的作用
提到卢浮宫,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三件宝物:维纳斯像,胜利女神像,蒙娜丽莎。
提到台北故宫,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三件宝物:肉形石,翠玉白菜,毛公鼎。
提到大英博物馆,肯定会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罗塞塔石碑。
那么问题来了,提到故宫博物院,你第一时间想到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呢?
《清明上河图》固然很伟大,但《万里江山图》,也是流传千年的稀世奇珍。若硬要分个高下,似为不妥。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的烧制工艺极难,人称“要想穷,烧郎红”。但在各种釉彩大瓶面前,它似乎又有点底气不足。我们且不论大猪蹄子乾隆的审美如何,这件“瓷器之母”,成功将十七种釉彩融为一体,其工艺令人瞠目结舌。看起来,我们似乎该将“镇馆之宝”的名头给它。
但金瓯永固杯这款金器,耗用了许多珍珠宝石,历经多次修改,才最终定型。其外形精巧,花纹繁复,无疑令人叹为观止。若要将它和各种釉彩大瓶分个高下,又似乎有点说不通。
我们选谁当镇馆之宝,都是合理的,因为每一件文物,都是那么伟大。
我们选谁当镇馆之宝,都是不合理的。因为这对其他的珍宝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公平的。
连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都亲口表示:“很难挑出一件代表性的宝贝。”这是大博物馆的骄傲,也是一种束缚。
但对于中小博物馆来说,它们并没有这种骄傲,也不会被这种束缚困住。小船想要掉头改换方向,绝对比大船容易得多。
想要为小型博物馆找一件镇馆之宝,则再容易不过了——珍贵藏品少,竞争者少,非议自然也少了。而且,有了镇馆之宝,只要再佐以宣传,就不愁没有成为“网红藏品”“爆款藏品”的机会。
当然,并非每件藏品,都能被钦定为“镇馆之宝”的。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除了乡土文化支撑,以及符合博物馆的独特领域外,它必须拥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否则,就算被封为镇馆之宝,也很难让观众们真心信服。
只要有那么一件,就够了。只要宣传得当,它会吸引很多人慕名前来,还能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必不可少的中小型博物馆
大型博物馆,宛如宏伟的城市广场。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地方,见证这座城市千年的历史大势变迁。
中小型博物馆,则是城市广场背后的羊肠小道。当我们踏足这里时,便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那里所重现的景观,是一座城市的乡土风景,是代代人民的众生群像,更是流传千年的文化韵味。
将它们拼合到一起,才是一幅完整的城市文化图卷,两者缺一不可。
只有藏品丰富的大型博物馆,才能担负起宣传地方文化的重任。如果想要将更加丰满、更为立体的城市文化展示给观众,则是无数中小型博物馆的使命了。唯有植根乡土、特色浓郁,且善于“因宝造势”的中小型博物馆,才能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更好地生存下去。
(完)
(渭水徐公,昔日的佛系写作导师,今日的博物馆探险家。欢迎你和我一起,走进更大的世界)
微信订阅“渭水徐公”,回复“文博”,见证文创与博物馆之美。
回复“避雷”,躲开我逛博物馆的那些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