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洞见,你活在了别人的眼中。
林清玄讲过一个故事
我到银行去办事,在等待的一段时间之后,忽然叫到了我的号码,我走到柜台遇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柜台的银行员工是二十几年前帮我开户的小姐,她的微笑姿势身材几乎没变。但她的脸上已经是满是皱纹,她的头发已经半白了。我想起当年那个大学刚毕业的银行柜员多么的青春秀丽,春风依稀十里柔情,夜月已是一帘幽梦,翠消香减。就像是一个不动的电影镜镜头,镜中的人飞速快转,花瓣正准备一半一半的辞枝。在银行里,我也忍不住低声叹息。
时间的速度是难以想象的,流年暗中偷换,你换了你的,我换了我的,有时在镜中看不清的自己,在别人的脸上却看见了。

另外一个洞见,你活在了自己过往的记忆当中。
喜欢米兰昆德拉的一个洞见,人并不是突然死去的,而是慢慢死去的,因为我们活在自己的记忆中,而当这些记忆一点点消失,我们就在一点点死亡,但记忆是不可靠的,如果你不记录你的生活,你就在一点点死去。
自己的记忆是不靠谱的,说一个具体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在三岁之前孩子是记不住东西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觉得自己还记得3岁之前的事情呢?
这是因为人类大脑在形成记忆时,会发生一种叫做“来源混淆”的过程。简单来说,我们的大脑容易记住信息的内容,但很容易忘记信息的来源。那些婴儿时期的往事,有可能来自亲朋好友们的讲述,有可能来自家里的一张老照片,甚至干脆就来自我们自己的想象。而这些信息本身又是支离破碎的,所以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把这些信息碎片,用一种我们能理解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让我们以为这就是自己的真实记忆。
既然自己的记忆是不靠谱的,就像昆德拉说的那样,我们还可以采用记录的方式。比如成甲对于日记的理解是这样的:

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花时间反思。我们以为知道关于自己的一切,但是很可能我们最不了解的就是我们自己。知乎上甚至有人这样说:“回顾自己的过去,总的来说是个坏习惯。”就像我们小时候看自己的日记一样:好像没有什么用处。是啊,过去的事情,再看还有什么意义呢?今天的活儿还没做完呢。可是,如果这样下去,我们就是一直拿过去的假设来过今天的日子,却在期待未来全新的不同。这可能吗?
在我看来,我们过去的经历是一篇篇写满了我们的弱点和优势,写满了我们的错误假设和生活灵感的文章。只不过,只有通过精心的筛选和仔细的加工,这些经历才能变成我们生活的宝典,指引我们之后的道路,而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我们加速改变旧假设、发现新假设的过程。
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