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是什么时候看过郑渊洁先生的书已经记不清了,最多不过是小学或者初中的年纪,前些日子逛亚马逊,无意中看到《智齿》,简介趣味横生,于是开心的想要做一回大龄儿童。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意犹未尽,接着去豆瓣翻看书评,看到这样一条评论:怪不得郑渊洁不再为《童话大王》写新的童话,因为他已经不再具有童心,在成人世界里浸淫已久的他终于缴械了。这时的郑渊洁再也写不出《旗旗号巡洋舰》《小红汽车历险记》这样童趣洋溢的作品了,一下笔自然流出的是成人世界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
认同的人还不少,多是看完《智齿》之后发现其中不是孩童般天真浪漫,反而充满成人世界的荒诞与诡谲,同自己想象完全不同,充满了失落的愤慨。
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是很赞同。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也就是说,童话这种文体本就是通过看似可爱、童趣的事物、故事对小朋友灌输世界的生存模式,行为法则,表面上一派风平浪静,水波不兴,内里实则惊涛骇浪、波涛汹涌,就如同安徒生、格林童话一般,多是运用小姑娘,森林,王子、公主这类型浪漫意象,其中蕴含着的,却远远不止美好、幸福与善良,而是作者本人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对后辈的警戒与忠告。
《灰姑娘》中,这个被继母、姐姐们虐待的姑娘,最后凭借着自己的善良得到了仙女的帮助,因为高贵优雅的气质得到了王子的侧目,可天知道灰姑娘在成为灰姑娘之前是名副其实的白富美,她幼时良好的教育带给她真诚的内心,曼妙的姿态以及高雅的气质,这些才是她能够征服王子的原因,真正穷人家的姑娘结局往往是如同卖火柴的小姑娘一般的,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无声无息的被湮没在纷飞的大雪中,没有王子,没有城堡,没有盛大的婚姻,连一顿像样的圣诞夜晚餐都是奢望。
《豌豆公主》中,这位公主连放在二十张床垫下的豌豆都能够感受到,并且向主人家表示前一晚睡得不好。又是王子,又是公主,还是一个皮肤娇嫩的公主,很美好,很浪漫对么?然而安徒生些这样一个故事却是为了讽刺封建统治者的荒唐。
年幼时,对于这些背后的寓意,隐藏着的思想都浑不在意,我们只知道公主能穿精致华美的礼服和耀眼夺目的水晶鞋,只知道公主可以嫁给英俊潇洒、正直高雅的王子,好人总是能够战胜坏人。
那个时候的我们,看到的世界的单纯的,听到的故事是充满童趣的,就连灰姑娘的两个姐姐为了穿上水晶鞋而削足适履的情景都在童稚滤镜的过滤之下显得不那么血腥与残忍。
或者说,孩童时期,正是无知造就了无畏,无知成就了童趣。
试想一下,往蚂蚁洞中灌水,折断蜻蜓的翅膀,踩小猫的尾巴这样的事情在长大之后还会显得有趣吗?
显然不会。
当懂得了世间的公序良俗,善恶美丑,我们看待事物便不会仅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衡量好恶。
那个时候,看着蚂蚁在水中挣扎的样子特别好玩,长大后,却明白,蚂蚁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一样,至为珍贵,却又永不重来。
那个时候,失去翅膀的蜻蜓只能任由我们欺负玩乐,长大后,却明白,蜻蜓并不愿意失去天空,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快乐并没有任何意义。
童年时看童话,正是无知,看的就是好玩,奇幻,通过小儿书去感知另一个世界。
长大后看童话,往往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字里行间抽丝剥茧,感受作者在一字一句中隐藏的某些信息。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在成年之后读童话,会觉得细思恐极。并不是童话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当年的我们太傻,太无知。
郑渊洁的童话也是如此,在我们垂髫年华看故事时,被光怪陆离的设定,千奇百怪的人物所吸引,故事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些什么,这根本不重要,好玩就行。
长大了再看郑渊洁的书,给人的感觉可能就全是承认之间的勾心斗角了。
郑渊洁是没有怎么变的,成人世界的规则与黑暗一直暗藏在他的笔下,从《舒克贝塔》到《皮皮鲁和鲁西西》,再到大家的童年阴影《魔方大厦》,他的文字从来都不是青青草原上的故事。所谓的童趣,只是一群小傻子看不懂,但是觉得有趣,发出的感叹。
同样的一本《智齿》,我小侄女的读后感是:这个牙齿好有趣,姨姨,我的小牙齿昨天掉了,我会不会再也不能画出好看的画儿了呀?
我的读后感是:1、在钱面前,什么仁义礼智孝都是笑话。
2、真相并不会时时披着真相的外衣,有时候他们会悄悄的穿上假象的袍子。
3、看到前任过得不好,我就安心了。
……
在小侄女童趣的眼睛里,《智齿》这个故事就是童趣的,在我满是沧桑的眼睛里,《智齿》就是人生百态。
你看,天真的从来不是童话,而是看童话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