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428天,2024.01.14
读《导论》之对于“我不知道”的回应这部分内容,印象深刻的是二点建议及对不知道的解析(我理解是重新建构)。实际上,不论是在咨询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儿童或青少年对话时,他们对于你的问话,常常会下意识或习惯性地回应是“我不知道”。如果是在咨询室,当你们之间的信任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尤其是被要求来或转介来的,当事人不确定能否说、说多少或如何说时,这样的回答可能是安全的,是一种保护。即使是自愿来谈的青少年,面对一个陌生人、陌生的环境、去聊自己的问题或困扰,有点难为情、有点不好意思、有点紧张、甚至有点担心等,的确是不太好开口。如果是焦点解决取向的咨询师,其问话往往与常规思维不一样,让当事人有点反应不过来,因为之前从未这样被问和思考过,所以会自然地回应“不知道”。如果在回应“不知道”之后,给他们一些时间去思考,或许就知道一些。当然,也有可能是一种抵触、抗拒、不愿意说,并非我真的不知道。还有就是,我(当事人)说了,你(咨询师)相信我说的吗?你愿意听完我说的吗?能听懂我说的吗?你会不会和其他的助人者一样,都是来说教、批评我的,而非是真心帮助我的呢?书上对“我不知道”的回应的建议:一是保持冷静,不要过度反应,不要假定当事人内心存有某些黑暗的动机或遭到抵触,你(咨询师)反倒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青少年的话。比如:“我知道,我正在问你一些艰难的问题。(停顿)所以,假设你真的知道,你猜你会怎么说呢?二是引入案主的重要他人的知觉,如:你最好的朋友会说什么呢?三是如果不论你怎么尊重、接纳当事人的“我不知道”,那么就把此视为当事人的一个正向特征,同时对他保持好奇,静静地等待。四是当事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非常地沮丧和绝望,以至于他们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未来。那么这个时候,试着用应对问句+关系问句,或许就是打开当事人心门之钥。记得在一次读书会上,有老师分享如何避免或减少当事人对问话的回答“我不知道”。他说,在开场时先问几个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话,怎么来咨询室的?吃东西了没?如果当事人回应了,那么接着就可以再问,你愿意和我聊聊吗?接下来我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等等。总之,不论当事人回应“我不知道”背后是什么理由,作为咨询师都要稳稳地在咨询师的位置上,哪怕当事人回应“我不知道”的态度、语气是不友好的,咨询师也要稳稳地接纳之,同时保持好奇,那可能只是当事人的日常模式的呈现,而非针对咨询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