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真实的生活,远比虚构的故事更打动人心,这应该是每个人的作文第一课。
读小学时,我作文很好。如果小学生作文也分流派,那我大概是知识派。靠的不是什么文采、感触,而是《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世界未解之谜》和终极大杀器《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红绿橙蓝四册)。书里写的东西往往不是故事却胜过故事:彩虹为什么有七种颜色、玛雅的水晶头骨、日本水俣病事件、不用火箭的空天飞机……纸上文字安安静静,我的心中早有几出大戏上演。也许有的同学想象力比我更好,但他们可以使用的素材却少得多。我从刘邦斩蛇、周处杀蛟写到悬浮飞车、意识上传,从大地变迁、生物演化讲到恒星死亡、超新星爆发。这些美妙的经历推动着我继续阅读。
那时,我注意到许多小朋友并不缺乏想象力,缺乏的是让想象力演出的舞台。只要给他们几条玩具恐龙、几个芭比娃娃,就会有一场厮杀、一席欢宴。然而,物质有穷,财力更有穷。没有人可以永远为孩子带来玩具,从模型、积木到飞船、恒星,人类的好奇是无穷的。可别说孩子,就算是整个人类所拥有的玩具也只是宇宙中一粒微尘。只有无限的精神世界,才是人类想象力的真正舞台。要进入这个世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书。
到了中学,我被文学吸引。幼年读过的诗,潺潺流入少年,支系脉动,以成江河。那时网文流行,言情虐恋、奇幻仙侠、都市重生、架空历史、兵王保镖汹涌而来;又有郭敬明、张小娴、安妮宝贝、白落梅之流。不过,他们在我心里都不及虎头(冯八飞)。早先在书店里翻过歌德、席勒,读不太懂,更别提黑塞了。虎头在杂志上连载文章,讲了路德挺身而出、不屈不挠,又说歌德风流、席勒古怪(代表作烂苹果),康德为人古板、尼采饱受误解,我总算有些似懂非懂,由此才读起了德国哲学、古典文学。后来又见着王力和叶嘉莹,学了诗律、升级审美,世界越发开阔。
世界越开阔,我越远离文学。并非文学不好,只是可选的东西多了,真实世界之美更具魅力。如同《我所读过的诗人》帖子里,我说自己不读中国现代诗。这当然不是严格到“一首都没读过”的地步,而是说中国现代诗不是我感兴趣的、愿意钻研的、大量阅读的领域。毕竟,就算什么都不做,在中学教材里也会遇到《再别康桥》《死水》《致橡树》《错误》《断章》,网络上流行着“梅花落满了南山”、“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跟朋友聊天时讲到食指、多多、西川、于坚,我还有一部早期中国现代诗集——《梦家诗集》。我不读中国现代诗,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选择,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世间有趣的事物那么多,总有一些必须放弃、或者留待将来。对于阅读来说,放弃才是永恒的。或许正因人并非全知、全能、全有,所以知晓、行动、拥有才有了意义。向未知、未能、未有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一个真实的奇迹。
因此,我形成了三个重要的文学观:第一,对网络文学、流行文学和经典文学、先锋文学一视同仁,这些分类对我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在与人交流时有用。第二,外国是一个比中国高一层次的概念,更多样、更复杂、更可探索。如果我们要比较的话,最好把某个国家单独拿来和中国相比。毫无疑问,没有哪个其他国家的文学在我阅读中的分量可以超过中国的一半。第三,真实并不是写实,真实不过是你无从选择、无法逃避的现实。
《我爱这有笑有泪的生活》读起来很畅快,可能就是因为它回应了这三点。第一,见惯了网上流行着成人编写的“小学生作文”,谁知真正的中小学生作文其实要好得多。有的构思精巧、优美流畅,有的叙事清明、切实真挚。第二,这里面有来自宁夏、青海、新疆的同学与来自杭州的同学,也有以文字为业的作家与商海搏浪的企业家。最令人开心的是文章编选没有过于风格化。西部并不是只有艰难困苦,也有美丽的小城、好吃的橘子、可爱的同学。尽管那些关于苦难的作文确实更有力量,那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持之以恒、长久积蓄,比一时兴起要更为磅礴。希望评委们往后继续坚持多样、丰富的原则。第三,什么“文学性”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文学只需有真实与想象的切磋、真理与美的侧影,就完全足够。这样的要求其实很高,但对于小同学们来说,或许却又是很低的。
曾经我也是捐书大户,哆啦A梦、青少年科幻、中小学生必读名著都在外漂泊多年,不知身在何处。年岁渐长,我读书喜欢探索幽微、追赶前沿,越来越精深专业,就不大向中小学捐书了。数学物理、诗歌戏剧,我舍不得;小说要么过于先锋、前沿,要么就是科幻中我想收藏的精品;想来想去只有历史最好,但历史往往十分厚重。前些日子在豆瓣又见有人建乡村图书馆(《如果我在乡村建一座图书馆,你愿意捐书吗?》,未知真假),此事又上了心头。现在想来,就算历史书再厚重,摊在桌上不也能看么?就算现代文学难懂,不也能翻过几遍么?这些事儿,就让那偶然相遇的读者去操心吧。当然,舍不得的还是舍不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