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多数情况下,所处的关系中,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一方“原则”出现了问题。
原本应该坚守的原则,突然变了。
顿时不知所挫,找不到方向。
痛苦、焦虑、抱怨的根源便由此产生。
无数次沟通好的事情,一夜之间就变了。
彼此关系也非常不错,对方也说的也很有道理,自己也无法反驳。
但总感觉怪怪的,好像那里不对劲。
若是频繁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能遇到了没有原则的人。
面对同样的事情,对方可能一天换一个原则,也可能半天换一个原则,也可能一个月换一次原则。
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老好人。
无数人为此焦虑。
你的行为是一种对自己的投资:
告诉自己:远离老好人,拥抱有原则的人。
知道根源,不在纠结。
没有原则,不能交朋友。
没有原则,不能合作。
没有原则,更不能投资。
遇挫,遇挫,还是遇挫。。。。。。
此时还能坚守原则吗?
在牛市坚守的原则,在熊市还能坚守吗?
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人的原则都是有前置条件的。
那就是:
顺势用的原则,逆势时全部忘在九霄云外了。
属于每个人的“真正原则”,经过岁月的洗礼,还依然存在的。
只是知道一些“原则”是没有用的。(关键时刻不能自动启动)
(我的另一篇文章:在我看来,技能未变成本能之前,都不属于自己)
最核心的就是实际去坚守这些原则。
我一直坚守的原则:
每天进步一点点
学习可以改变命运
先做,在路上修正
永远选择给他人价值
绝不借钱给赌博的人
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需要什么,就学会什么
很多“原则”就摆在那里,能拿到的方式就是身体力行。
(二)
问题之所以是问题,都是由于没有能够问出: 好问题 。
不能够问出好问题,就说明自己大脑内很多概念、定义,以及信息的模糊不清晰。甚至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也是模糊的。以及自己面对的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归根结底是中了“不耻下问”的毒。
懒得搜索,懒得查阅;
一个懒字培养一个:”伸手党。“
从小到大的受教育经历也潜移默化推动了这样的心理,
在家,父母灌输掌握一些知识;
读书,老师灌输掌握一些知识;
工作,公司灌输掌握一些知识。
但,这都是被动的行为。(被动的行为受外所控)
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惯性是:
总是寄语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只会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退化。(用进废退)
越来越懒,以至于失去自我,丧失选择的权利。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就是拥有选择的自由——自己主动做选择的自由。
最后即使问别人,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本身之前缺乏对问题很多方面的探索、研究、分析、思考,自然问不出一个好问题。问题的问题要么很弱智,要么不值得回答。
但是,经过主动去查阅资料、大量搜索分析研究,深入思考,提炼问题。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收获已经很大了。同时问题已经被研究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如果依然有问题,一定是背景信息很多的,有选择的问题了,自然自动形成了可以用于讨论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才具有价值,对被问者也是有很大的价值的。
问出这样的问题还是个双赢的问题。
路一定要自己走,每一步都算数。
问出好问题,便是理清了思路,深入了思考,锻炼了逻辑,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到了成长,进化了自己,升级了自己的操作系统。
(三)
大多数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习惯的高看了别人,低看了自己。我们总认为出书,是属于知识渊博的,更是认为写作是属于专业作家的,殊不知,每日个人的日志已经是写作了。
我们总是认为老师应该在学校教书,那是属于有学问的,或者是说有很高学历的,殊不知,我们和朋友、家人、同事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又或暂时取得的成绩已经是老师了。
人人都可以有很好的成就,关键是要先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这是一个前提,也是一个关键,毕竟自信才是做成事情的关键因素。
但投资自己成长的路上,有一个巨大的“坑”:"会阶段性碰到阻碍,特别是周围的人,会有无数个手,拉扯你:“别走”。"
你和原来不同,他们感到非常不适。
但事实是你在成长。
要有心理准备,不能放弃,继续前行。
人生的旅途,有的人走了,有的人来了,但唯一不变的是,人生的路总有人同行。
默默地去践行,把身上的优点,经验,体验,变成文字,变成声音,变成画面,让这些去诠释人生。
投资自己的行为,投资自己好的行为,未来的某个节点,不管何种行为,都必然对应损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