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关系,今天在成人高考的考场,我观察到考生的年龄差别很大,看着那些发际线后退,大肚腩的中年人拿着准考证走进考场,不禁感叹,考试从来不因年龄增大而停止。
先不论人生会遇到的各种考验,单就是侠义的考试,我们就会不断遇见。以我的医学专业为例,毕业后会有职业资格证考试,医师定考,继续教育,岗位竞赛,中级执业资格考试。。。考试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我毕业于普通二本院校,毕业后也在做普通的工作。有时也会羡慕那些有着光鲜教育背景的人,那些人有名牌大学做信用背书(担保,保证),能侧面证明自己的能力,写在履历中也很出彩,即使做公众号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信任感。
归根结底,其实是高考前没有好好搞定考试。
回顾我受教育的经历,在我30岁这一年回头看,有很多失败的教训,虽然高考已经很远,但是考试没有结束,失败的经验如果好好利用也是一笔财富。
1,没有针对性的学习
任何考试都是有范围的,都是针对一定范围学习材料的考察。我们考试就是为了通过,而不是要成为博学的人,所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高考已经10多年前了,那时候老师应该有针对历年高考真题针对性的讲解,但是我没有重视,我自己更没有把这些内容反复分析,对考试没有仔细研究,更没有针对考试范围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补救。
2,没有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
记得高三时,作业特别多,根本做不完,数学要求每天做一张试卷,我的数学是弱项,做不完就老师就会批评,所以为了能少挨批评,赶紧把会做的做一些,至少试卷没那么难看。
现在想想多么浪费时间,高三时期时间那么紧,我却用来巩固会做的题。高三时心理特别脆弱,很容易被打击,一个晚自习做不出一道数学题来,感觉马上就崩溃了。所以难题永远留在那,不敢挑战。
3,没有利用好错题本
错题本是之前所有踩过的坑,如果没有对常错题了如指掌,只会在坑里反反复复。
现在看,遇到错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然后再调整,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收集属于自己的错题集,然后反复看错题,是避免自己再犯错最有效的手段。
Last but not least (最后但最重要的是),考试要有强烈的愿望,我要考上!
我大学毕业考研动机只为了避免以后遗憾,报名了本专业最好的学校,考上就去上,考不上就算了。
虽然每天也在努力学习,但是对于考研成功没有强烈的愿望,导致最后没有上岸。
如果前3条属于方法论,那么有强烈的愿望就属于中心思想。
我毕业后几次成功的考试经验,就是因为我有强烈的愿望,我做好了承担失败结果的心理建设,然后做出事后无遗憾的努力。
当我有强烈愿望时,我发现自己可以想到很多办法,去找很多人求助,花大量时间学习,然后感觉自己运气也变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