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作者沙拉是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犹太人后裔,育有两子一女。中以建交后,在“回归故土”的召唤中,也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体会磨难、学会坚强、领会人生,沙拉放弃了上海的优越生活,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了战火纷飞的以色列,开始了一段跨国教育的特殊经历。
望子成龙的沙拉希望孩子通过高考进入名校,毕业后谋求一份好工作,获取人生的幸福。可是,以色列的所见所闻,让沙拉毅然放弃做“中国式妈妈”,转而当起“犹太母亲”。沙拉的以色列爱子秘籍,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冷酷”的母爱,却成就了两个儿子的富豪梦。
沙拉教育孩子的神奇故事曾让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耳目一新,为此,拉宾亲切接见了沙拉,并对沙拉说,犹太人爱子女就跟中国人一样,也是全世界有名的,这片土地会让她找到另一番爱子秘籍。在“孩奴”“啃老族”“直升机父母”越来越多的当下,《特别狠心特别爱》会让更多中国家长重新检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并由此探究什么是真爱,什么是能帮助孩子获取人生长远幸福的真经。
以前,对犹太人倡导的有偿生活机制有所耳闻,但细读下来,不全是我们所理解的,因此,要想了解犹太人的家教,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本文摘录了其中一部分内容,且不做任何评论,让读者自己去领会作者的本意。由于篇幅所限,只是摘录了其中的一部分,没有上下文,恐怕对原著的理解会有所偏差,因此,若想全面了解这本书,建议读者购买原著来阅读。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牺牲,更有智慧地爱孩子
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受苦的同时也是享乐,奉献的同时也是收获,牺牲的同时也是满足。所以,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到的远远大于所给予的。这些爱犹如涓涓溪流汇集心间。但是,生命的本能是不断破茧而出,过多牵连,过分束缚,以爱为名的牺牲与奉献最终却成了孩子的监牢。
其实,父母爱孩子的牺牲也是要讲智慧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有种雕,雌雕每天要飞行二百英里寻找一种坚硬、带刺的铁树树枝筑巢,上面铺以树叶、羽毛、杂草,防止幼雕被刺扎伤。随着幼雕渐渐长大,雌雕故意将安乐窝打破,幼雕就拼命扑打着翅膀、接下来的事情是:它们终于会飞翔了。带刺的巢穴,是一种深沉的母爱,更是一种博大的智慧。
论结交朋友的重要性
我看到很多孩子非常聪明、有才气,学习成绩很好,但他们往往恃才傲物、自私自利,人际关系很差,不被别人信赖和认可,也没有朋友。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也是可悲和孤独的,不会有大的作为。父母只是一味溺爱,却没有培养孩子的人生根本—做人,使孩子不知人生目的。这样的人,培养何用?
快乐一生的秘密
一个女孩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蝴蝶拔掉刺,让它重新回到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向小女孩报恩,就化做一位仙女,向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你许个愿,我将让它实现。”
小女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希望永远快乐。”仙女弯下腰来在她耳边悄悄细语一番,然后消失无迹。小女孩果真很快乐地度过一生。她年老时,邻人央求她说出秘密。她笑着说:“仙女告诉我,我身边的每个人,都需要我的关怀。”
偏离了方向的素质教育
国内近年来流行“素质教育”,可惜的是,没有主心骨的家长把音乐、美术、武术、书法错当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们完全忽视了孩子的为人处事、价值坐标的建立,孩子的品格,孩子对知识与职业关系的理解,孩子的人生理想以及付诸实践的能力,这些才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才是一个孩子走向社会舞台的必要素质。这种素质名牌学校、高级辅导班都没有精力和义务去培养,只有那双推动摇篮的父母之手,才能给孩子这份成长的礼物。
学了英语、学了古筝、学了舞蹈、学了围棋就觉得孩子出息了?听着家长在一起骄傲地说着自己孩子的成绩时,我真的很无奈,他们完全忽略了,很多孩子大学毕业后没有练就足够的生存技能,缺乏财务管理的能力,心态像“草莓族”,生活做“啃老族”,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错。错在父母亲没有给这些孩子科学的、规范的、智慧的家庭素质教育,以至于这些孩子走出校门后失足在社会起跑线上。
100分家长不是爱而是害
教育权威合姆斯博士的一句名言,可能对叱咤职场的新爸妈来说更有说服力,他说:“一个获100分的家长,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家长,们的‘爱’就像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无独有偶,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有一部关于胡杨树生长的纪录片,讲述的是培林专家种植胡杨树的诀窍,正好也暗含对“过度抚养”与“慢养”的反思。若频繁地给胡杨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会不往泥土深处扎,只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适当地控制施肥浇水,胡杨树的根自会拼命向下扎,恨不得把根穿过沙土层,一直扎进地下泉源中。有这么深的根,胡杨树何愁不枝繁叶茂,何愁会轻易被暴风雨击垮?
胡杨树生长的原理跟养孩子一样,父母若想要孩子的生命之树根深叶茂、顶天立地,就不能给他过度的水分和肥料,必须以长远眼光鼓励他奋力向下扎根,这才是爱之则为之计深远。
有时候父母也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应对能力,而给予过多的期待,操之过急,这种过度抚养不但加深孩子的挫折感,也让孩子失去向下扎根的动力。人生之路漫漫,家长之爱殷殷,“慢养”就好比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修建起一个个加油站,既鼓舞孩子尽心力向前跑,又保证他能够跑得更远。
慢养孩子栽培法
1.倾听是一剂良药。倾听不需要教育孩子“你应该怎么做”、“你不应该做什么”。倾听是作为一个有耐心、善解人意的所众,去抚慰孩子受委屈的心灵。
2.孩子面对突发难题时,难免表现出徘徊、犹豫,甚至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给孩子一个回旋的机会。
3.对孩子的独立业绩做出及时的反馈。与此同时,父母的意见只是参考,不是命令。
4.内紧外松。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他的一切都在父母监控之下,父母的实时监控容易把孩子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消磨殆尽。
5.如果孩子天性胆小懦弱,缺乏决断能力。父母不要有意刺激他,要引导孩子将心里的恐惧说出来,要体谅他的顾虑,接受他的感受,同时向他表示支持。
6.父母要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开阔孩子的视野,消除他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增强处理突发问题的适应性。
总是回头找妈妈的孩子,走不远
邻居家的一位犹太妈妈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四岁多,小儿子一岁多。这个妈妈与儿子的距离保持得恰到好处。她总是在不远不近的地方跟在孩子后面,让孩子在需要她时能看到她,同时她也不干扰孩子。大儿子全副精力放在探索世界上,小儿子精力旺盛地抓、拉、爬,认识世界,这种景象很让这位犹太妈妈感到自豪,她说:“我的孩子不用回头找妈妈,而很多孩子害怕妈妈不见了,总是回头找。”
总是回头找妈妈的孩子,跑不远,也不会勇往直前,充满信心。
经常性的唠叨,会导致孩子“失聪”
有一个周五,已经晚上12点多了,我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险险约约觉得客厅里传出的声音不对劲。下床一推门,只听见啪的一声,客厅里的电视机关掉了。我琢磨着,干脆也别出来了,就站在了门口。
孩子们感觉我这边好像没有了动静,不一会儿,我就听见腾的一声,电视又开了,可是再也听不到声音了,他们戴上了耳机。一闪一闪的亮光,从门缝里射进来。
我依然没有逾越“雷池”半步,给了步入青春期的儿子们自由的天空。后来,每逢星期五的晚上,我在12点以前习惯性地洗漱、睡觉,孩子们再也没有欣赏过午夜的电视剧场。
这一幕,儿子们记得很清楚,过了很久很久,他们还在说这个故事。他们对妈妈的举措表达了溢美之词:妈妈很可爱。
妈妈的确有生命赋予的权威,但是这个权威要有的放矢。父母释放的不合理威严一旦被孩子戳穿,他们就会肆无忌惮,把父母当成空气,家长的权威也就形同虚设了。所以,父母适当地给孩子留一点空间,这是人性的呼吸,是维护亲子关系的重要环节。
所以,批评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点到为止,别太啰唆。留下思的空间,孩子才容易接受。有些家长教训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质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摄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左所右耳出。家长唠叨太多,会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经常性的唠叨,导致孩子“失聪”,导致孩子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零反应”,最终使教训失去效果。
爸爸,你何时能还给我一双手
杂志上的文章讲了一个很悲情的故事:一个四岁的小女孩拿铁片在父亲的车上划了许多刮痕,盛怒的父亲用铁丝将女儿的手绑起来,在车库里罚站。几个小时后,父亲才想起女儿,这时女儿的手已被铁丝勒得血液不通,被迫截去了手掌。半年后,父亲将车重新烤漆,女儿无邪地伸出她那双被截断的手说:“爸爸,你的车像新的一样漂亮,可是,你何时能还给我一双手?”父亲因受不了女儿无邪的追问,饮弹自尽。
教育孩子不翻旧账
另外,父母喜欢翻旧账也是要不得的。当孩子犯错时,父母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全盘托出,把孩子的种种“恶行”全数落一地,往往越说越激动,越激动越来气。其实孩子在成长中犯一些错是正常的,他们就是在犯错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孩子犯错,父母应当一事一议,犯了什么错就纠正什么错,不要隐身。
父母与孩子的距离
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夜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人,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师徒之间尚且如此,父母和子女之间更不必说,不会因为我带你来到了这个世界,我就有权力肆无忌惮地对待你。父母们怎样与孩子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呢?这是一门值得认真学习的艺术。
犹太家长这样宽待孩子
1.犹太父母力戒惩罚或斥责孩子,也尽量避免用言辞警告他们。
2.即使被迫惩罚孩子,犹太家长也力戒讽刺挖苦,更不会自持“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就随意用不留余地的语言指责孩子。
3.当火气上来时,犹太父母采取退避或保持沉默的对策。退避,可使孩子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避开父母与孩子间的正面冲突,还可避免因在气头上说出过头话伤害孩子。
4.当孩子惹人生气,你因此发现自己的愤怒在膨胀时,可分三个层次讲出自己的情绪状态:“我对你这样的做法很不高兴!”“我真气极了!”“我马上就要发火了!”这些比莫名其妙的爆发有效得多。
5.父母千万不要当着众人面发火,这会使孩子感到脸面过不去而产生逆反情绪。选择适当的场合,会使孩子觉得父母即使发火也是顾及他的面子,因而会减少对立情绪。
6.不愉快的事发生之后,父母、孩子都需要尽快恢复自己的情绪。对小一点的孩子,有时一个吻、一个拥抱或是一句“妈妈爱你”就很顶用。对大一些的孩子,对话沟通是很有必要的。
犹太父母惩罚孩子时的扪心自问
1.这个惩罚能改变孩子这种不良行为举止吗?
2.当我对孩子实施惩罚时,我在生气吗?
3.这个惩罚会使我的孩子感到羞辱或者尴尬吗?
4.我不生气时,我能不能对孩子及时贯彻实施惩罚?
5.我是不是先尝试一下肯定性的补救措施?
6.我这个惩罚能不能教会我的孩子掌握良好行为方式的技巧?
7.这个惩罚可以减少以后实施惩罚的必要性吗?
8.这个惩罚是我的教子计划的一部分吗?我是不是出于冲动在对孩子实施惩罚?
9.对孩子的惩罚是始终一致的吗?
10.我的这个惩罚是合理、公平、公正的吗?
夸奖的艺术
还有一回,我和儿子在特拉维夫的郊外散步,看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六岁的儿子学骑车,男孩的儿童车陷到了泥地里,父母只说了句“闯过来”就径直走了。孩子实在骑不动,只好慢慢推过去。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赶上父母时,父母夸赞儿子:“非常好!你像个男子汉!”
学会放养
在辉辉十五岁的时候,我曾经对他进行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放养。当时,我和他哥哥以华都去了特拉维夫,家里只留下辉辉一个人,那是十五岁的他第一次独自留守家中那么长的时间。说实话,我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毕竟我当年下乡去高邮生产大队锻炼时,还比辉辉现在大一岁呢。但我想,通过这几年以色列式的家庭教育,辉辉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了,他应该具备独立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这就当成是一次“试飞”吧,检验下教育成果。
事实证明,我给他这次独立生活的机会对他的成长有很大帮助。辉辉每天打电话跟我汇报他一天的行踪:“妈妈,我的希伯来语成绩提高了,老师表扬了我。”“妈妈,我和朋友晚上一起去自由市场练摊了,风油精销路特别好,我已经跟上海的朋友说了,让他们再帮我邮寄一包过来!”“妈妈,我今天改善了下生活,和阿菲吃了顿扬州炒饭,还加了很多香肠。阿菲都吃得走不动了……”(阿菲是一条很矮的小狗,辉辉把它也当做一个重要的家庭成员来照顾,还照顾得无微不至。)
等我和以华回到家以后,发现辉辉已完全可以承担一家之主的责任,他把整个家管理得井井有条,还把希伯来语单词都贴在墙上,一边做家务、一边背单词,日子过得有条不紊。另外,他还把自己给喂壮了,显示了他今非昔比的生存能力。
对于今天中国父母面临的教育困局来说,文中的很多理念和方法都非常具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实在是一本难得的特别适合中国父母的家教书。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