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被迫长征 毛泽东三次反围剿 林育英劝返张国焘
【导读】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一、反围剿
中原大战期间,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成立14个军,人数约10万,并建立了中央、湘鄂赣、鄂豫皖、洪湖湘鄂西、闽浙赣、广西右江左江等根据地,革命力量得到较快较大的发展。然而,中原大战一结束,蒋介石即开始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军事“围剿”。
1930年10月,蒋介石先后调集个师另3个旅,共十万兵力,由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分进合击,向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粉碎国民党军围剿后,毛泽东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1年3月下旬,蒋介石限令5月下旬"完全肃清" 鄂豫皖区红军。蒋介石派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调集十八个师另三个旅,二十万人的兵力,采取稳步步为营,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围剿”。
1931年6月21日,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就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23个师另3个旅,约30万人的兵力,发动第三次“围剿”。
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彻底地粉碎了蒋介石的三次“围剿”。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趁势转入进攻,使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央根据地。
1931年11月2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江西省瑞金成立,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朱德任中革军委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从而,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1933年1月,受王明遥控,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由于在上海的处境日益困难,不得不迁入中央苏区。此时,周恩来和朱德正在前方指挥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而受到左倾势力排挤的毛译东则在闽西长汀福音医院养病。
博古等人一到根据地,便成立了以博古为书记的新的中央局,成为中央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中央苏区政府主席职务也被免去。对军事作战一窍不通的博古,从上海搬来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
1933 年,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彻底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1933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调集约50 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仓促应战。
由于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初期,周恩来和朱德曾经就作战方针和战役部署问题与博古、李德等人进行过多次争论。1934年6月底,博古成立了由他本人、李德、周恩来组成的最高权力机构“三人团”。
10月初,中央苏区核心区域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0月10日下午,中央红军不得不踏上了漫漫的征途。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由项英、陈毅等领导,在当地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二、被迫长征
1、遵义会议
10月10日,中央红军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
10月17日,中央红军由雩都南渡贡水。此后,中央红军携带大量的物资器材,沿山路缓慢西进。这时,蒋介石以16个师共77个团实施"追剿",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11月25日,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西渡湘江。但是惨重损失,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惨败把红军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军中怨声四起,群起而攻之。博古方寸已乱,在一筹莫展中一度欲引咎自戕,被闻讯赶来的周恩来等人劝阻。
湘江战授后,蒋介石调整部署,迅速向湖南省西部的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赶筑工事,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北去湘酉的路上。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得到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的支持。
1935年1月2~6日,中央红军渡过乌江,7日晨先头部队进占遵义。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决定仍由中革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周恩来为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会后,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中共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四渡赤水
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军队分路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边境地区。1月18日,中央红军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29日,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
这时,国民党军分路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并且加强了长江两岸的防御。据此,中革军委2月7日决定,中央红军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在云、贵、川3省边界地区机动作战。11日,掉头东进,接着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在娄山关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后第一次重大胜利。
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毛泽东写下了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遵义战役后,国民党军改取堡垒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中央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向西转移,于3月16日三渡赤水,再入川南。蒋介石急令向川南追击。中央红军突然折向东进,于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31日渡过乌江,把"追剿"军甩在乌江以北。
5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随后与主力会合。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1960年5月,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华访问。在受到毛泽东接见时,他说:“阁下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而毛泽东却以他特有的幽默摇摇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笔!”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在运动战中声东击西、以走制胜。其中先后四渡赤水二占遵义,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最后巧渡金沙江,终于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逐渐为党内所共识。
3、飞夺泸定桥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于5月15日从四川会理继续北进。蒋介石命令薛岳、刘湘等南追北堵,企图凭借大渡河消灭红军。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24日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但这里水流湍急,无法架桥,中央红军仅有4只小船难以在短时间内渡过河去。因此,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主力沿大渡河右岸迅速前进。第1师及干部团从安顺场继续渡河,尔后沿大渡河左岸北上,左右两路夹河而进,抢占距安顺场160公里的泸定桥。至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天险大渡河,
4、张国焘“另立中央”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于四川懋功。为了商定会师后全军的行动计划,中央于20日致电远在茂县的张国焘,请张国焘“立即赶来懋功,以便商决一切”。
6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冒着瓢泼大雨来到两河口等待张国焘的到来。欢迎晚宴结束后,张国焘问周恩来:“你们有多少人?” 周恩来非常机智地反问张国焘:“红四方面军现在有多少人马?”
张国焘自得地说:“我们有10万。”周恩来说:“那我们只有3万。”其实,到达懋功的一方面军也仅止1万人左右。
张闻天主张把自己总书记的位置让给张国焘,但遭到毛泽东的强烈反对。毛泽东认为,宁可让出红军的指挥权,不能让出中央的领导权。因此在同周恩来商量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将周恩来所任的红军总政委一职让给张国焘。
中央为了加强一、四方面军的团结,迅速北上,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成左、右两路军。左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张国焘任政委,刘伯承任参谋长,经阿坝北进;右路军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经班佑北进。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行动。
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以种种借口拖延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针。当时右路军过了草地,已到巴西地区。他密令陈昌浩率右路军立即南下。在陈昌浩身边的右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意识到关系重大,于9月9日立即设法将这件事向毛泽东做了汇报。
毛泽东以部队南下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为借口,带领张闻天、博古离开前敌指挥部,来到彭德怀的红三军驻地,与在那儿养病的周恩来、王稼祥连夜召开了政治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立即率红一、三军、军委纵队一部,组成临时北上先遣队,继续北上。
9月10日凌晨,毛泽东和彭德怀率红三军秘密离开巴西地区向甘肃俄界进发。陈昌浩第二天才发现中共中央和红三军已经北上,马上派四方面军副参谋长李特带骑兵去追赶,并请示前敌总指挥部是否对“逃跑”队伍实施攻击,徐向前果断地反对“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从而避免了一场红军内部的流血冲突。
张国焘策划召开了所谓川、康省委扩大会议,实际上是围攻斗争朱德,迫他表态、写文章、发表声明反对党中央和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朱德义正辞严地说:“中央北上抗日的决定,我是赞成的、拥护的、举了手的。我不能写文章反对我亲自参加作出的决定。如果硬要我发表声明,那我就再声明一下,我是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的决定的。”
张国焘又威胁朱德:“你既然主张北上,那你就离开部队北上好了。”朱德说:“我是党派来的,我不能离开部队。”朱德心里明白,倘若离队,很可能遭暗害。
5、胜利会师
1935年9月,红军历尽艰难险阻,终于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9月12日,也就是翻越岷山后的第三天,毛泽东在甘肃宕昌县哈达铺读到一张报纸,惊喜地发现,陕北仍有刘志丹的红军和面积不小的苏区。那里到刘志丹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不过七八百里的路程。
中央政治局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确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
此时,张国焘公开攻击中央北上抗日是"逃跑主义",提出"大举南下,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理藩县卓木碉另立"中共中央",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张闻天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免职查办"叶剑英、杨尚昆。
10月19日,中央红军进驻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会合,中央红军的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毛泽东满怀豪情的写下了光辉的诗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张国焘在南下过程中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正在此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穿越茫茫沙漠,由苏联回国到达陕北,中共与共产国际重新取得联系。张浩带回共产国际的有关指示,称"全苏联全世界都称赞我们的长征"。
张浩,原名林育英,是林彪的堂兄。抗战爆发后,张浩担任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委。1941年8月日军轰炸延安,张浩不幸受伤,1942年3月6日终因伤势过重离世。他去世前曾留下遗言:将我埋葬在桃花岭上,让我天天都能看见党中央、毛主席。进行公祭时,毛泽东提议,他的灵柩就由我们几个领导人来亲自将张浩的棺材抬到了桃花岭上安葬。
1936年1月24日,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致电张国焘。张国焘和张浩私交旧谊,张国焘回复一封长文,分"甲、乙、丙、丁、戊、己",将"分裂党和红军"责任,完全推给毛泽东的"北上"路线。张浩接电后即复电说:"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党的政治路线,中央红军的万里长征是胜利了。"
在内外的压力之下,6月6日,张国焘在炉霍宣布取消第二"中央"。7月,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保存力量约3万人。
1937年3月,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次年4月,张国焘借祭拜黄帝陵之机,从西安逃至武汉,投靠国民党,同年4月18日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
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最后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