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部门要求大家深度研读《定位》这本书,这是本人多人都知道,但很少人认真读过的营销类经典书籍。大学时 曾在营销学老师的要求下粗略读过一遍,但人在完全没有实战经验时 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读,吸收很有限,以至于后来完全不记得学到了什么。现在因工作原因,重拾这本书,所想所得总归是不一样的。
虽然目前只读到了本书的前十多章,回想起来,“心智”一词应该是除了“定位”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了,可以说定位即消费者心智的争夺战。关于消费者心智,书中有个很有意思的形容——“产品阶梯”,它把消费者心智划分成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梯子,每个梯子代表某一类产品,品牌根据所占市场份额依次排位,市场领导者处于最上层。排位越靠前,被有此类需求的消费者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大。看起来很有序很模式化,像被写入了计算机程序一样。但是细想一下,便产生了些疑惑:
一、圈地就代表圈人吗
按照定位论的观点,品牌就是要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占据并且代表一个品类,进而成为顾客消费该品类的首选。
例如在日用洗发水这个大品类中,海飞丝占据了去屑、飘柔占据了柔顺、霸王占据了防脱、沙宣占据了造型、采乐占据了药用属性(至今仍记得,小时候被它的广告语“买采乐,到药店”彻底洗脑)……它们都是在市场中找到一快尚未被开发的地盘儿,然后便是扎根死守,不断地洗脑消费者,反复强调不断强化自己是品类第一这个认知,使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当顾客产生某一个品类需求的时候,便会下意识地立即想到这个品牌。这就是标准的成功的定位。
这个逻辑在几年前是自然成立的,但是放在近两年飞速变革移动互联,年轻一代成为主流消费群体的时代环境里来看,或许会让人产生些疑惑,当《极限挑战》插播拼多多那条“3亿人都在拼的购物网站”广告,而弹幕里满屏都是“三亿人没有我”时;当年轻个性的小表妹把海飞丝、飘柔、潘婷视为“妈妈品牌”时;当我被“正宗好凉茶 凉茶领导品牌加多宝”洗脑但依然会选择王老吉,就因为刘昊然时;当“成交量遥遥领先/二手车市场领导者”轰炸眼球,一个市场上大家都声称自己是领导者时……
对于现代社会追求变化追求个性的年轻人来说,你是首创者领导者,我就一定要pick你吗?3亿人都在拼,我就要成为那3亿分之一吗?品牌占据了某个品类制高点,我就会乖乖地顺利地被收割了吗?不一定在乎谁是细分品类的第一位,我在乎的可能只是这个品牌它能代表我,或是品牌给我创造了不一样的体验、品牌背后代表了我所认同的文化和个性,品牌与我之间日积月累的情感连接……这样看来,占据品类第一,完成圈地只是品牌运动的第一步,要真正深入人心 影响到消费者决策,品牌给用户带来的感知、情感、价值、体验等这些都是需要去考虑的。
二、局限于心智是否会遏制了创新
在《定位》第一章里讲到,心智有一个针对现有信息量的防御机制,它只接受预期状态相符合的新的信息,而把其他的一切都过滤掉。人类的心智只接受与其以往知识与经验相匹配或吻合的信息,要创新,创造出人们头脑里尚且没有的东西越来越难了,因此改变心智是广告的灾难。
因此,定位论强调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创造出新的、不同的东西,而是操控潜在顾客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进行重组连接。沿着这个思路来,那是不是就不会有改变世界的iPhone,不会有改变全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支付宝了?顺应心智是最简单的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但是顺着已有的路,怎么发现新大陆?历史上的每一场革新,不就是一次次颠覆固有观念的努力吗?不改变不创新的品牌,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多远?
以上两点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定位》中的一些理论有些困惑的地方,也许是还没思考透彻,也许读到后面自然就有答案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