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用世界上最美丽,幸福,充满能量的语言来形容它,我喜欢向里面倾注无限的希望,因为梦想总是会在那里发芽,我喜欢把它当成精神生活的寄托,把它当成朋友,总之,我给予它最高的评价。
很晚才开始阅读书籍,被自己的倔强和生活环境耽误了很久,对书也有种想见恨晚的感觉。
第一次质的改变是在高二,我居然也是因为我的倔强开始读的书。高中的生活学习氛围和我以前呆在的小镇相比较,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也没有什么经历,经验。生活的感受仍然会影响我对所有事情的看法,这些想法的光怪陆离,莫名其妙,仍然会困扰着我。
一直都不喜欢读课外书,但是高中时,周围的同学没有人从未读过一两本课外书,这件事刺激了我。跟他们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说话自带光环的气质和感觉,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地流露,而是书籍领悟的累积和生活经验相互融合的精致感。
我的眼睛曾经闪动着羡慕,倾佩的目光,赞叹着:“你怎么文章写得这么好!”对方也笑了一下,轻声说到:“你以为我从小看的故事书和作文书都是白看的呀?”只是觉得心口有些犯凉,然后深深地低下头去,如果输在起跑线上,那现在努力还来不来得及?
这就是那时我迫切想要改变的原因——写好作文。说实话,作为一个女生,只要一写作文,就被老师叫到办公室里,真的是一个耻辱。一群男生里,就我一支独开的臭牡丹,有些嘲讽,也有些滑稽。
后来开始去接触一些书。正儿八经的名作,名著就读了个《老人与海》,《简爱》。更多的是网文和短篇的文章,就算是这样,我的作文也得到了质的改变,在书里面遇到的问题,我习惯去思考,这锻炼了阐述观点的能力,我发现我没有办法应变所有的作文题目。可是我可以把我有感触的话题表达得清楚,有条理,如果特别有感触,还能更一步地美化,润色文字。通过文字,我在这个并不简单的过程中获得了荣誉感。我开始期待书这个神奇的物品带给我更多奇妙的旅程。
我是个内向的人。可是我却不认为我是个没有表现力,不会表达的怂蛋。到大学,我热衷于发展我的语言能力,不仅报了语言类的社团,还参加了演讲比赛,虽然内向,但我也是想让我身边的人都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不想让内向的栅栏拦住外面世界了解我的机会,也想去证明任何以内向的借口,在我这都不成立。所有的结果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努力去展现了自己。高三的时候我已经掌握了勇气,但是没有机会,而大学给了我机会。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那些谎称不了解自己的人,不是因为不了解,而是因为不敢承认。说白了,就是怂。能力和勇气只有通过结合,才能更完整地展现。相信自己,不是空口无凭的誓言,是有理有据的决断。相信自己,那就去经历,有很多过程,只有经历了才会发现,自己所谓自信领域内的缺失。
仔细回想起来,在大学,在经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在我灵魂里可以再一步升华的东西——底蕴。没有文化真的很可怕。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我那天在一场演讲中的尴尬和无奈,还有似醒似醉,身在其中,却又神忽其外的感觉,想略过对这段的描述,害怕自己没有那般的功力,写不出当时翻江倒海的心理活动,也害怕当时的画面太美,会刺伤现在回忆的我,其实自己的懦弱也没有什么不可承认的,我也不想去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自己,所以所有的一切就只有这样了。总之这次可怕的经历让我对自己又有了新的理解。
我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肉眼所见的外在形式引起的内心的震撼,这些视觉的幻像,我在行,虽说是幻象,但是我并不贬低这个能力,我觉得可怕的是我并不具备与外在气质相匹配的能力,如果说在外的表现是躯体,内在的能力是灵魂,我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灵魂的能力从哪里来,学习,人生经历的学习,书传导的学习。经历对于二十几岁岁的我,没法控制,但是书本的学习,我可以,我缺就缺在这种书本思维的积淀和自我加工后的升华。每次找到答案的时候,先是会惊喜,然后就是陷入迷茫,过程的实施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个问题,一是我本身的惰性,二是我习惯于任务是别人给我的,这是承诺,得完成。自己的承诺对象是自己的时候,就不自觉得,得过且过了。
虽然解决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有些费劲,但是好歹我也是找到了原因,并且我也坚信,只要我能坚持把书读下去,我会在大学毕业前找到我想要的那种思想升华的惊艳,就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它也有润物细无声的柔情蜜意,我愿意去等待岁月的积淀和内涵,我也知道这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和信念。
年轻人的心总是溢满着烦躁,不管是对现实的不满而自己又觉得无力改变还是在追求目标过程里的磕磕绊绊,甚至翻了个大跟斗。这样的烦躁总是会搅乱本来就不太平静的心,书有那种让人安心静神的功能,但前提是,心里的虔诚,不是为了抚平自己的烦躁而读书,而是为了兴趣,知识,还有那种心灵的招引,抚平烦躁只是它的一个附带的功能。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一点,书是可以给人精神上带来一种奇妙的感觉的法器。特别会安慰人,在高中就有着这样一段时间,我是在它的滋润下,发现生活里,我本该发现的事。
现在回想起高考那段时间,我的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深夜,我闭着眼睛,思绪却在脑海里挣扎,眉头不自主地紧皱又舒展,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个动作衔接地那么紧密,迫使着我烦躁的心,欲发地焦虑,最后是猛地一睁开眼,盯着那面陪了我十二年的白蓝色的墙,憋着心里那些,孤单,无助,迷茫又害怕的抑郁又焦躁的情绪,问:“我真的好难受,很痛苦,你花四个小时来学别人一个小时搞定的知识,你们智商在一个水平,可是为什么,会这样?我真的觉得我学得好累,我知道原因在于我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我努力去学习他们的方法,调整习惯,最后四不像,什么也没有……”我似乎听到心在滴血的声音,血里是有针吗?为什么那时我觉得全身都不住得颤抖。
就是这样,我痛苦地学习,还要开心地告诉自己,我很开心,所以在别人说:“大学霸,你真的好努力呀”我没有开心,我只是又想到无数个夜晚和早晨,自己一个人在自习室的无助。我并不期待他们夸赞的努力,因为我不喜欢学习。
我喜欢演讲,唱歌,编制相比较学习来说,所以当我在这些领域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我也会开心地蹦起来。
我记不清楚每天晚上,我是怎么入眠的,可能是告诉自己明天还要上课,一定要有精神,还可能是在掉进梦魇的漩涡里,转得没法再转,只能出来。
在那段阴霾期,我还是想很俗套地感谢我的朋友,书,它带给我的是一种认同感,这种迟来的认同感,让我那干涸的心,迎来一次大洪水的冲刷,在这种认同感里,我感觉到了春的生机,闻到了淡淡的青草香味,我似乎站在小山坡上,柔风从发丝间滑过,拂过我的眉眼,亲吻我的脸颊,它轻轻牵动我的衣角,想和我翩跹。遥望远方的青山,再沉浸在蓝天白云的水墨画的意境里,这天地,就我一人畅怀于此,我是自己的主角也是整个世界的主角!那是在另一个世界超脱自我的感觉。
在高中那段炼狱般日子里,是书陪着我,谈天论地,畅怀自我,我想如果没有书的陪伴,我可能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有很多东西别人说再多都没有用,因为就算是你接收了他的观点,也不代表着在实践的过程里,你就真的按你所想的那个方向去实践。
实践的过程里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主要是每个人的想法,经历都不大一样,所以说虽然书的好处这么多,却不是每个人读完,读懂后就能感受到的。毕竟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所以,网上的那些五花八门的书单也不用需要太去相信,挑几本读一下,读不下去也不要勉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书海的放弃,我的建议是,在读书的过程里,当你读到一本特别喜欢的书之后,把这本书的作者的所写的书都可以找出来读一读,另外也可以读这个作者推荐的书,这样一本一本地串下去,我想这样既不用别人的书单,也可以读到让自己心满意足的书了。
又到毕业季了,在逛空间的时候,翻到了师哥师姐们的录影留念。隔着手机屏,我都能嗅到充满欢乐的汽水味在空气中翻转升腾。可回过头来,却想到了自己毕业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掰着手指算了算还有三年,感觉挺多的,可若是按我大一这样子乱七八糟地来过的话,这时间却又是一眨眼,就像指缝间滑过的沙子一样,看着它流逝也抓不住。我想大部分的我们也都是一样吧,大学四年这场游戏,摸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弄不明白自己的方向,游戏结束的感叹又是多余的懊悔。
在空间里还看到了师姐的一些对我们的一些祝愿,她是这么说的:“石大,就两个字,收集了我四年的青春。懵懂的大一,忙碌的大二,飞逝的大三,难以描述的大四。师弟师妹们,图书馆很美,少些懒惰,多些圆梦。”看了师姐的祝愿,我却慌了起来,我害怕着师姐口中的“飞逝”两个字,害怕我还没思考好,还没准备好,大学就这样“飞逝”了过去,这样,我就会不知道当初我夜夜的挑灯,夜夜的梦魇,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来看看大学长什么样子?只是为了放飞自我,无忧无虑地玩耍吗?虽然很多人都过成了这样的大学,但是我相信大家最初的想法绝对不是这样的。
我会想很多,想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对于外向开朗的同学还有有特长的同学来说大学是一个平台,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是可以让他们发光的地方。可是对于内向又没有什么特长的人来说,大学可能会变成人生中的一场瘟疫,你可能浴火重生,脱胎换骨,变成当初你最讨厌的样子,可是现在的你却很适应这样的自己,你还可能真的就变成一粒尘土,把自己也卑微到骨子里,不仅别人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自己也感受不到。当然还有另外的一种选择,就像师姐说的那样“师弟师妹们,图书馆很美,少些懒惰,多些圆梦。”其实内向又没有特长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舞台,那就是丰富自己的舞台。
不需要特别大的梦想,可以是一些想法,一个点子,去试一试,做一做,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就去看看书,真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大学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最后还是想再说一下,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去读书,它是不会和你争吵,可是却会和你来一次最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