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

作者: 快乐的提千万 | 来源:发表于2017-02-28 11:51 被阅读0次

    嗯,是《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个人觉得如果不是学者,不一定要探究历史的每个细节,而是要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中得到经验,映射到自己或者当今社会中,便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先说汉朝

    东汉末年,汉室倾覆。为什么?原因在于东汉的皇帝都很短命,为什么短命?近亲结婚?有的说法是皇后为了想专政,故意废长立幼,然后孩子小嘛,怎么管理国家大事?只好做母亲的代劳了。而皇帝要负责传宗接代啊,虽然年幼,但是妃子很多,纵欲过度,导致短命,然后死循环。这个理由可能算其中之一吧,也有可能故意选择身体弱的,也有可能死于非命,这个就留给历史学家吧。

    皇后掌权自然就要带上自己的娘家人,比如哥哥,当个大将军。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天下基本就是他们的了,这就叫外戚。小皇帝长大了,开始明白自己被坑了,想要夺回自己的权利,招谁?只有和自己一起玩到大的太监宫女,于是宦官的权力就被放大,成功了,就是宦官干政;失败了,就是外戚专权。真正的清官,根本没机会为民做主。

    外戚和宦官斗得火热,胜者往往洋洋得意,开始享受权力带来的好处,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权利都来自于那个被玩弄的皇帝,没了皇帝,他们什么都不是。渐渐地,中央的权利向地方转移,地方的郡守兵力越来越强大, 百姓也越来越苦。终于,起义开始了。

    再说曹操

    三国里面我是很喜欢曹操的,虽然没有子龙帅气勇敢,没有关羽威武霸气,没有诸葛神机妙算。但是他的王者气息让我很钦佩。董卓进京,无恶不作,百官敢怒不敢言,为什么?怕死呗。举孝廉而来的官员,虽然满口仁义道德,但是却并非真正有才之人。只有曹操敢大呼董卓为国贼。曹操不怕死么?怕。但是他不怕为大业而死。他认为乱世出英雄,而自己就是那个英雄,为了一番事业,他已经抛开了生死。后面借献刀刺杀董卓,失败的时候逃走是仓皇的,背上是一身冷汗,但是他决定去刺杀董卓的时候难道没想过死?想过,但是不管多怕还是要去,因为这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我认为,这就是勇敢。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真正战斗的是谁?曹操、孙坚、刘备,毕竟是小说,刚好就是后面的三个国家领导,也许还有其他人,但是我相信大多数诸侯来的时候与其说是恨董卓祸国,不如说是恨在那个位置的不是自己。他们觉得自己的势力比董卓强,却没有享受那样的待遇,不平衡。只有刘孙曹三人一心扶汉,至少明面上是。

    后面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最聪明的地方,也是被骂做曹贼的地方。先说聪明,曹操的势力在当时是靠后的,袁绍袁术比他厉害得多,徐州陶谦、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比他略强,江东孙策和他同期发育。当然刘备甩尾。但是一旦拥有了天子,便有了号令诸侯的资本,你认皇帝,就要听曹操的;不听天子的,那就是乱臣贼子,讨伐你是顺应天意。尤其是曹操还喜欢给你枣吃,天天封别人,不封自己,让别人面子上好看,其实实权在曹操手上。这是聪明。加上他的屯田制度,才让他后面有了与袁绍决一雌雄的资本。

    再说曹贼。如果你是诸侯,凭自己本事割据一方,忽然来个人就要做你老大收你财产你会拱手么?如果是刘表刘璋,本来就是皇帝给的,我给皇帝无怨无悔。但是曹操的是自己打来的,给出去舍得么?而且汉献帝的本事就不多评论了,反正没有曹操强对吧。后面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然曹操一死,都称帝了。这也算是以暴制暴吧。虽然对汉献帝有点不公平,但是确实在乱世只能靠暴力。

    最后说下我心中的曹操。大气,遇到挫折辱骂总是豪迈地笑,有了目标,命和脸面便不那么重要了;爱才,别的主公对人才都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拉拢,如果不能为自己所用,也决不能让强敌得到。但是曹操呢,哭典韦、放关羽、惜子龙、赤脚迎许攸、释前嫌用贾诩等等,他的爱才已经融入性格, 就像贪财好色一样,他是爱才;腹黑,做主公的,没点城府不可能,他的用人和战略都是腹黑型,处处是算计,哪里都是套路,借刀杀人啊(杨修、许攸)、我好睡梦中杀人、和袁绍战前聊天然后偷袭等等,但是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霸主不是么?再就是有才,曹操的诗多大气就不用我细说了;最后是口味怪,喜欢少妇。。。这是他在我心中的一些印象。

    说说刘备

    刘备的武器是双手剑,一把叫“仁”,一把叫“义”。刘备在我眼里是影帝,说哭就哭,青梅煮酒的时候演技直接骗过了曹操,还种白菜。可以说,和曹操一样,心中有了理想,一切都不再重要,面子什么的都是浮云。但是有人评价他是假仁假义我是不太赞同的,首先他和关羽张飞的感情绝对真,不然也不会在关羽死后什么都不管地打东吴。三让徐州这在古代很正常, 曹丕称帝的时候也是要三让,这是古代的习俗,就是要三让显得谦逊。刘备讲仁义,但是肯定也要腹黑,不腹黑是当不了好主公的,刘备的识人用人可以说三国第一。卖草鞋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卖绿豆的,一个卖猪肉的,结果以后成了几乎天下无敌的大将,还死心塌地。后面虽然人少,但是每一个都在非常适合的地方。

    但是刘备真正让我佩服的是他的毅力,三国从头到尾,基本就是刘备的逃亡史,但是刘备从来就没有认输。知道遇到了徐庶,推荐了的诸葛亮,他发现了诸葛的才华,不顾一切请他出山,后面的胜利才多了起来。直到他的二弟三弟死去,他才真正地崩溃,可以说击倒他的是情,而不是战败。

    所以不管生活有多少磨难,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你会厚积薄发, 上天会发现你的努力,不会亏待你的。

    说说东吴

    孙坚、孙策、孙权,孙坚开疆、孙策定“国”、孙权安邦,完美配合。东吴一直是最稳定的一方,毕竟长江天险,东吴水军又厉害,自保完全没问题。百年基业江东子弟已经上下一心,但是,江东子弟都很短命,孙坚孙策英年早逝,周瑜鲁肃半路夭折,吕蒙死于非命,导致东吴将领要么老,要么小。你说那个时候的人都短命,那司马懿呢?你说江东地域问题,那黄盖韩当呢?哎,命吧。但是你说是因为孙权想削弱大都督,要回兵权,我是信的。东吴的大都督一直是个功高盖主的位置,孙权刚上任的时候,能依靠的只有周瑜张昭,老将不服小的,士兵不知道你的本事,大都督的位置可以说内让张昭服,外让老将士兵服,是实际上的江东之主,周瑜碰不得,吕蒙、陆逊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是刻意为之还是天命就交给历史学家了。

    还好有鲁肃,可以说孙权的成就有一半都要归功于鲁肃。三国里面的鲁肃是个老好人的形象,一直是跟在诸葛亮后面说666的人。但是历史上可以知道鲁肃的才干是不输给诸葛亮的,不仅促进了蜀吴合盟,而且对内对外都看的很透彻。可以说没有鲁肃,也就没有赤壁之战,更没有三国了。虽然孙权最后答应参战的原因是输了自己可能会怎样怎样,导致孙权不得不答应,但是我想这也正是鲁肃对孙权的了解吧。

    最后说说诸葛和司马

    三国读到后面,就成了这两人的爱恨情仇了。感觉曹操死后三国便不那么精彩了。诸葛亮七出祁山,和司马懿开始公开“秀恩爱”。诸葛为了自己的理想,匡扶汉室;为了将内乱化为抵御外敌;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等等之类的原因,要东和孙权,北抗曹操。司马懿为了不功高震主,不被魏帝怀疑,保住自己的小命,为了保护魏国等等之类的原因,要和诸葛亮打。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天生的对手,你算计我我套路你,你一个反间计我也一个反间计,你断我粮道我给你木牛流马,你随意骂我就是不战,你弹着琴我看看就走。总之,就是你干不死我,我也干不死你,真是“旗鼓相当的队手”。是故意僵持还是真的是平局,又或者是天意,这些都不重要,看到两人的对抗都可以说是军事课上的典型,但是有一句话真理:活得久才是王道。

    诸葛亮几乎是累死的,他和项羽有些相同点。项羽是身先士卒,让全军夸他勇猛;诸葛亮是每人一个锦囊,让全军夸他神机妙算。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手下没人才,有也被埋没了,而且自己会很累,项羽还好,身强体壮,诸葛亮就直接累死了。

    所以当领导不能什么事都自己来,要学会给下面的人安排工作,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提高手下人的水品,自己才有更多时间想大的方略。这一点曹操是做的很好的,曹仁就是一步步锻炼起来的,刚开始几乎是小白,但是每次曹操都会先问问他的看法, 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原因,曹仁在每次的对比中学习,慢慢成长为了一代名将。

    司马懿,忍字诀的最高奥义展示者,磨剑十年出鞘一瞬,曹操毕生心血一瞬间就纳入了司马家,至少在此刻他是成功的。为什么说是此刻呢?因为晋朝的时候八王之乱可以看出来,司马家的人都学习了他的“优良传统”,直接是用抢的,导致内乱不断,当然,那是后话了。

    三国的精彩数之不尽,争论也很多,但是还是那句话,历史的细枝末节并不重要,我们不是研究历史的,只要能从历史事件中有所感悟,那这段历史读了就是值得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三国演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xx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