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2月开始在每日之初列出当天的计划,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加强自我管理。然后在一天结束或第二天清早评估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在一个多月的实践后,现在计划完成度通常只有40%-50%。好像一直以来都默许自己处于这种“无意识的低效运转”状态。
这周的某天,反思了这事。一直以来都有种心理,误以为制定了计划,就万事大吉;误以为制定了计划,就能够自律,因此在做完计划之后不会有太多其他的行动。
虽然从11月开始再次开始持续地写反思日记,反思日记中也会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剖析反思。但却并没有见到明显的改进。
缺了什么?
缺了「闭环思维」。做计划的初衷是加强自我管理,提高效率。写反思日记的初衷也是提高效率。两个动作其实服务于同一件事。那对于提高效率这件事,最基础的闭环思维应该是:事前计划,事后反思。我虽然两件事都在做,但在意识深层,还是在孤立地看待这两件事。形式上它们之间有关联,实质上关联并不多。所以两件事相互之间没有给对方提供应有的正向反馈。
接着想,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中,很多事情结果没能达到预期,也是由于缺了闭环思维。前两天,朋友帮忙存款,提前把具体流程告诉对方(首先要确认开户行是否是某某网点,如果不是需要在某某网点新开户),朋友存完钱后把转账凭条发给了我。我以为这件事就搞定了。过了几天在登记任务时查了下卡所属开户行,这才发现开户行不符合要求。显然,如果在朋友发我转账凭条时,我就第一时间去确认一下开户行,那么,后面遇到的这个问题当时就可以解决了。一件小事,映射的是闭环思维的缺失。
想来想去,在很多事情上,之所以缺了闭环思维,就是因为自己在一开始做出了错误的假设:只要开个头,事情就会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事实上,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主要做事的人是不完美的,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外部的环境是不可控的,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所以,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监督和管理。只有把每一个步骤都把控到位,最终呈现的结果才有可能符合预期。
「事前计划,事后反思」只是最基础的闭环思维的体现,在做到这个基础后,不妨按照PDCA循环来对自己做事的方式进行进一步引导和约束:计划-执行-检查-处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