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据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动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掌握和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正日益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内蒙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培育新动能、新产业、新增长极,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数字内蒙古、智慧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携手深圳市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等机构,将于6月9日在深圳举办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深圳招商推介会。本次推介会自治区各盟市地区及有关部门共推荐99个项目,涉及基础设施、政府治理、社会民生、高端电子制造、信息技术服务、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科研能力建设等七个类别,总投资额达888亿元。在内蒙古自治区大数据发展过程中,兴安盟发挥区位优势,启用农村牧区大数据平台、开启大数据“1412工程”,紧抓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产业的落地进程。
农村牧区大数据平台启用
助力兴安盟综合改革规范运转
农牧问题一直是内蒙古地区首先需要解决的产业问题。记者了解到,在解决农牧业的监管问题上,兴安盟于2017年全面启用了“新研发的‘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大数据应用暨项目管理平台’(大数据平台)系统”,管理审批“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及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该项目新系统采用卫星定位技术结合配套使用的手持终端设备,利用互联网进行项目信息的实时传送,实现对项目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在将信息做到智能化收集、传递、处理、执行的同时,达到四级单位信息共享的目的。
强大的云服务处理,将项目从规划、申报、审批、建设、拨款、验收、归档、移交、管护各个阶段实现网络存储,在项目管理方面是一个“质的飞跃”,新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将在全盟范围内搭建物联网平台,各个单位之间也将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各类信息之间传递的准确性与排他性,在高速运行的信息时代,大数据平台系统的使用,是兴安综改的福音,更是政府实现智能、先进、互联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更加规范农村牧区大数据应用管理平台的使用,提升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效率,兴安盟制定了《兴安盟农村牧区大数据应用管理平台使用工作规范》,从四个方面作出了明确细致的要求,包括:基层财政基础信息、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十个全覆盖工程录入管理。工作规范的制定,不仅作为兴安综改系统新的行为准则,更能够保障各项综改工作的高效、规范、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
发展地区大数据
1412工程引领兴安撑起一片天
据记者了解,兴安盟经信委曾于不久前在北京组织召开《兴安盟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家评审会。评审会邀请了6位大数据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共同为兴安盟地区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和规划建言献策。
《规划》指出,兴安盟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区位、地理环境及能源用电。首先是区位优势。兴安盟是处于连接蒙东、辐射东三省、面向东北亚的重要节点,利于内部数据和信息的传输,更有利于对外提供大数据服务。其次是地理环境气温优势。兴安盟年平均气温5℃,非常适合大型服务器的自然冷却,有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第三是能源用电优势。兴安盟位于东北地区电力网络的关键节点,是多条骨干线路的汇合点,电力资源丰富且保障充足,企业用电享受大用户直供电优惠价格,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
《规划》强调,兴安盟要依托自身农牧资源与旅游资源先天优势,以及产业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先着力发展民生服务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以大数据推动兴安盟政务“互联网+”和信息化水平,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民生服务水平,再发展绿色无污染、经济效益高、创新水平好的大数据细分产业应用,重点瞄准绿色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力,同时积极稳妥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实施“1412”工程,即“1”是大数据基础设施先行统筹全盟数据资源,“4”是在扶贫、政务、教育、医疗四个重点民生服务领域发展大数据应用,“1”是推动打造智慧绿色产业体系,“2”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与大数据双创基地。
数据让生活更美好!现如今,数据正记录我们的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兴安盟经过数年的大数据建设,整体发展水平已和世界接轨。未来的大数据建设,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兴安盟通过数据开放共享,吸引全国优秀企业和人才入驻,开展数据深度挖掘,逐渐释放出了更多数据价值,助推大数据经济业态快速形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