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间教室语文大师中小学考点剧课程立足于语文教学基础之上,它遵循语文学科的发展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
简单地讲,半间教室语文大师中小学考点剧课程就是由学生自发地、非正式地通过戏剧活动来读文、识字、学句、说话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一、创设戏剧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
半间教室语文大师中小学考点剧课程,为学生创设情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娱乐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一定的感觉(听觉、触觉、视觉、嗅觉等)练习,帮助增强感受性和同情心。
1、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的语言犹如一条清亮的小溪,流淌在学生的心田。它会悄悄地感染学生的内心情感,默默地熏陶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地丰富着学生的想象,无时地感召着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爱。
半间教室考点剧课程教学中,用简洁、优美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聆听、欣赏之中感受中华民族语言韵律之美。同时,在教学中还作一些示范性的朗读,多与学生亲切交谈,力求用自己优美悦耳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富激昂的情感表达教材语言,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例:八年级的语文必背古诗文课《桃花源记》。课文是一篇优美、生动的文言文散文,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半间教室在教学课文时采用了戏剧教学法,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让学生看着多媒体演示,仔细聆听老师朗读,并要求他们边听边想:课文介绍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的三段故事。随着老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学生在座位上也开始摇头晃脑起来了,有的竟然还跟着老师朗读节奏做起了动作。显然,学生已经进入了教师用语言和画面创设的语境中了。
2、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语文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这一充满感染力的戏剧元素,使其为课堂教学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例:中学必修课《醉翁亭记》。讲述了滁(chu)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半间教室同样采用了戏剧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随着缓缓的音乐响起,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林间的鸟叫,随着多媒体画面的骤变一位醉酒的老翁出现在画面中,音乐声也变成众人饮酒作乐的笑声,与此同时,教师得语气紧张极了:“各位,你们没有见到我们滁(chu)州的太守欧阳修啊?”低沉的音乐、令人不安的画面,加上教师充满紧张的语气,使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老师,我来当欧阳修。”“我也来。”
半间教室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节奏、音量、音速的变化,加上语言画面的配合,烘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导课效果。
3、画面展示情境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知识结构、学习心理告诉我们,他们更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而多媒体画面演示正是一种有效的直观教学手段。我们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套配合中小学语文考点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我们的语文课程教学。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程活动,通过视觉练习,学生可以辨别光亮、光暗、形状、距离和色彩,发展形象思维。
4、表演体会情境
语文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尽量多的表演机会,通过学生间、师生间、家庭间分工扮演角色,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或动作时的神情,了解故事情节,从而促使学生学懂课文。
二、指导戏剧表演,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语言
半间教室的每季考点剧课程均由学科顶级专家、特级教师领衔设计,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命题要求,高效利用每一分钟。
每集考点剧由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的顶级导演和专业编剧进行创作与拍摄制作,让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在追剧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孩子爱上学习。
1、人物对话,分角色读一读
半间教室考点剧课程中的对白就是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心里所想的外在表现。人物的语言能够反映人物的个性,而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说,效果也不同。我们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力求做到“多读精讲”、“以读代讲”、“读中表演”、“读后感悟”。
2、动作神情,用肢体做一做
中小学几乎所有的考点都有些关键的词语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尤其是动词。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凭借肢体动作,理解动词的意思,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同时又可以通过动作表演来调动的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更深入的戏剧活动打基础
3、内容剧情,扮角色演一演
半间教室是利用语言对白、动作表情、剧本道具、场景音乐等元素,在特定的人物之间展开情节的艺术表现手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课文,把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组合、编辑成一定的剧情,表演出来。当学生在创造表演中再现课文内容时,他们也就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三、创作戏剧情节,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语言
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中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没有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谈不上即兴表演和创作剧情。而创造思维的萌芽就是想象,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创设“考点剧”,改编剧情:
在三年级《守株待兔》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考点剧”这一情境,设计了改编剧情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之后,进入教室剧场,进行讨论:如果兔子没有撞在树桩上,结果会如何?在集体讨论中,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各种答案。随后,教师再让学生把不同的答案编成不同的故事情节。这样,不同版本的《守株待兔》就诞生了。
例如,有的学生把结局设计成农夫吸取了经验,在田地里种上了树木,不仅能拦截更多的兔子,还能让农田不被荒废;有的学生把结局设计成兔子妈妈前来寻找兔子,得知消息后伤心不已,并告诫其他孩子小心农夫。还有的学生把结局设计成兔子妈妈找农夫辩论,最终农夫将兔子还给了兔子妈妈,之后辛勤劳作。
编写剧情的过程,既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再现、反馈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故事内容再造、想象的过程。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潜能得到了发展、思维潜力得到了发开、语文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提。
四、延伸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探索研习
语文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可以促使学生行为个体不断地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外”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这个“课堂”之大,可用“无穷无尽”来形容。因此,课内为学生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才会把学生逐渐引向“课外”这个无穷的知识课堂。
为此,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问题环境”,引导学生生疑一设疑一质疑一释疑,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
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以学生自主地语言实践为根本任务,以课堂戏剧活动为主要策略设计与组织教学。实践后学生在聆听、阅读、朗读、表达、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