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剐蹭了三次,都在同一条路上。
在著名的后厂村路往北一个路口,有一条与后厂村平行的林间小路,从 G7 出口的大弯道,一直到友谊路以西几百米处断头,长约 1.5 公里。
道路很窄,没有划线,两旁要么是树,要么是铁质护栏,会车时需小心翼翼,避免蹭到对方或旁边的树或护栏上。
若非后厂村路堵得红的发黑,一般走这条小路的人其实也不多,尤其是晚上,后厂村路其实大部分时间不堵,而小路又没路灯,走的人更少。
然而我每次晚上下班后都会选择走这条小路,尤其从去年在这条路上第一次剐蹭之后。
原因很简单,在这条路上,你可以低风险的练习狭窄路况下的应对,提升自己的基础技能。
低风险是指这条路上的车速都不快,尤其是会车时,双方都很小心。也就是说,这条路上的最坏情况就是剐蹭,风险可控。
而这条路提供的路况场景还是不少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狭窄、黑暗,还包括:
-
中间有一个小坡,这样当对面的车到了坡顶而你在坡下时,即使对方开的是近光灯,在你这边看起来也跟远光灯差不多,很刺眼。而当会车发生在坡顶时,更需小心,因为对双方来说,对方都是突然冒出来的。
-
中间还有个没有红绿灯的小十字路口,四个方向都可能有车,必须学会避免与垂直方向的车同时过路口的情况。
-
中间偶尔还有扔在路边的共享自行车需要躲避,以 ofo 居多,不过最近也越来越少了。
我会有意识的持续调整在这条路上的开车习惯,一段时间下来之后,我的认知和动作有了如下变化。
首先,深刻认识到右侧是我的盲区,三次剐蹭都是蹭到了右边的护栏。这让我联想到之前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次在某个路口左拐时,蹭到了对面右拐的出租车,花了三百块钱私了。原来之前就因为右侧盲点吃过亏啊,现在印象更深刻了。可以类推其他车技不熟练的司机,右侧也是盲区。于是我又记起了同事思铭曾经提到他的一个习惯,就是尽量避免从大货车的右侧超车,因为司机看不见。之前的经验就都串联起来了,对我驾驶习惯的影响是:
- 超车时要从左侧超。
- 拐弯时,左右都要观察。观察右侧是为了避免蹭到别人,观察左侧是为了避免被别人蹭到。
第二个变化是会车时的速度,宁可慢一点,甚至停下车,让对方先走。停下来至少不会主动剐蹭,无论是左侧车辆,还是右侧护栏。而如果对方蹭到你,应该也是对方责任。包括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也要慢行或停下来,通过灯光和喇叭与各方向的车交流通行顺序,可能几秒钟就能达成共识,然后依次通行。
第三就是意识到自动复原左右后视镜的功能还是很需要的。我的车是十年前的车型,配置是乞丐版,没有这个功能。有一次右侧后视镜蹭到了护栏上,被折向车窗了,我只好靠边停车,打开双闪,放下右窗玻璃,解开安全带,身体趴到副驾驶位置上,手伸出车窗把后视镜用力推回原处。
值得吗?
"但其实可能日常并不会碰到这类路况,这种练习有什么意义呢?可能你不练,余生蹭到护栏的次数也不会超过三次,所以是不是过度设计了?"
也许是自找苦吃吧,但用低风险的练习,就能收获更多的认知,调整一些习惯,在我看来还是很划算的。谁都无法保证以后不出事故,但在你掌控范围之内的,先掌控起来。另外,那些剐蹭的地方都还没修,一点皮外伤,不重要,也没打算专门去修,以后保养的时候打包处理了。
网友评论